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林业

 
广西为世界贡献红树林保护的中国方案
加入时间:2025-11-1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晴空午后,广西北海金海湾潮水退去,绵延的红树林显露出盘根错节的根系。白鹭在低空翩跹,弹涂鱼、招潮蟹在沙滩觅食。“再晚些,还能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广西壮族自治区草地监理中心一级主任科员刘震说。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具有防风消浪、净化海水、固碳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是维护沿海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屏障。广西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总面积达1.08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海榄林、城市红树林和沙生红树林。
  
  近年来,广西坚持法治化、系统化思维筑牢红树林保护屏障。早在2018年,广西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率先完成省级层面立法。随着国土空间管制与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深化,新修订的条例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为红树林保护与沿海生态改善提供了更强法治支撑。
  
  在空间管控上,广西将红树林资源全面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红线,出台自治区、市、县三级保护规划,实行分区分类管理,统筹沿海港口规划与产业布局,并通过强化项目避让引导,指导涉林工程优化选址、设计与施工,最大限度降低生态影响。此外,广西更开创全国红树林大树移植先例,围绕跨海桥梁建设开展生态影响评估与移植技术攻关,大树移植最高保存率超90%。
  
  保护成效的背后是坚实的制度支撑。广西将红树林保护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与市级绩效考评,构建起属地为主、综合协调、多方联动的监管机制。2020年以来,全区累计营造红树林1058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3370公顷、治理互花米草1277公顷,其中北海冯家江流域红树林与海岸带治理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智慧监管同步推进。广西建成“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推动全区1.08万公顷红树林实现“实时可视”管理。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设立红树林林长,将保护责任纳入林长任务清单,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在基层,北海市于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合浦县沿海9个乡镇设立红树林管护站,聘请47名专职巡护员,划分22个网格,实行全方位监管。
  
  科技手段不仅能够实时掌握红树林生长状况,助力问题快速处置,更与“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形成合力。2017年以来,全区累计查处相关案件20起,执法震慑不断加强。
  
  在价值转化上,广西率先开展红树林树木价值计算研究,制定价值计算标准,支持红树林研究中心突破虾塘蓝碳生态农场关键技术,推进蓝碳核算试点。2023年9月,孔雀湾红树林蓝碳项目作为广西首单同类项目,在北部湾产权交易所挂牌成交。
  
  树林保护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站在北海冯家江畔,刘震介绍,这片曾受养殖污染侵蚀的滩涂,经退塘还林、水系治理后,已升级为国际重要湿地,构建起陆海统筹的生态修复样本。
  
  在全球视野下,广西的红树林保护意义更为深远。随着中国深入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北海金海湾、钦州孔雀湾等基地已成为国际教学示范点。2025年6月,国际红树林中心保护修复研讨班在广西开展现场教学,柬埔寨、马达加斯加等国的官员以及中外专家学者齐聚,实地感受广西的红树林保护技术与治理成效。
  
  刘震表示,广西正持续发力,致力于打造红树林保护的“中国样板”,为全球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贡献中国智慧和广西力量。(吴兆喆 张雷)
  
  
[工业] 我国低碳冶金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方
[农业] 四中全会首提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林业] 广西为世界贡献红树林保护的中国
[林业] 广东东莞开启智慧护林新范式
[旅游] 广东着力做好文旅+文章
[林业] 福建武平打造集体林改促共富新样
[林业] 福建莆田系统推进助力海上森林重
[农业] 甘蔗丰收节节甜 农户收入年年增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光明时评:绿色消费就在身边
定金≠订金 双十一网购出现纠纷
补短板巩固垃圾分类成果
年轻人消费回归理性 双11如何
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
奋进十五五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城市更新 老钢都也能很宜居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单村独斗
智慧养老产品试水市场 银发族如何触手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