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发展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再创佳绩
加入时间:2022-12-12  来源:中国环境报  
 

  11月19日—20日,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大会公布了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颁发了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和“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奖项。
  
  广东省韶关市、江门市恩平市、肇庆市广宁县被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圳市龙岗区、茂名市化州市被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二室陈多宏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协会荣获“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日益成为广东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牵引带动绿色低碳发展。201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把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2017年以来,全省上下联动、高位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广东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与生态环境部签署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在珠三角地区重点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有条件的老区苏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积极探索美丽广东实现路径。各地将创建工作作为“牛鼻子”工程,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努力破解创建工作“瓶颈”和“短板”,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
  
  目前,全省共成功创建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示范样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在南粤大地不断上演。
  
  韶关
  
  书写老工业城市的“绿色答卷”
  
  一直以来,韶关市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硬措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连续4年达到90%以上,其中2021年达到98.4%,创历史新高;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率连续5年为100%;全面落实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目标任务。
  
  作为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韶关在享受时代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生态环境历史欠账。面对生态门槛日益增高、用地约束日趋紧张的转型发展难题,韶关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开始了壮士断腕般的“二次创业”。
  
  韶关通过在全省率先推行“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促进“厂区—园区—城区”服务功能互动发展,示范带动老厂老矿进行园区化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入园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粗放、低技术水平、高耗能转向集约、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韶钢产业园获批省级产业园,中金岭南(韶关)功能材料产业园揭牌成立,探索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发展新路径。
  
  通过推动矿业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广东省下达的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总体绩效目标全部达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已完成378.2公顷,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71.97%,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77.03%,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达527.93公顷,大宝山、凡口铅锌矿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通过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结合造林抚育、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城镇品质提升等工程,四级联动推进国土绿化和镇区镇村绿化品质,打造一批网红城市公园、公路、美丽乡村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精品工程。韶关国家森林公园针阔混交原始次生林成为第三届“中国最美森林”评选活动中广东唯一入选的“中国最美森林”。始兴县隘子镇、曲江区小坑镇、仁化县长江镇等9个小镇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
  
  此外,韶关不断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新经验,在全省开创林业碳汇上市交易的先河,探索出“碳普惠制+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总量管理、碳汇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机制,为全省林业碳普惠制建立提供了丰富经验,也为生态地区生态价值实现探索了新路径。
  
  随着生态制度持续完善、生态安全屏障巩固、生态空间日趋优化、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生活质量提升、生态文化传承发扬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韶关将紧握“生态”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持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茂名化州
  
  打造绿色发展“化州样板”
  
  茂名市化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找准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形成以橘红产业为主,区域化发展罗非鱼、特色水果、生态旅游等产业的绿色生态布局,将绿水青山生态资源,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活财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化州大力实施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全力推进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2022年1—10月,化州市江口门、罗江桥、鹤地水库等多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均保持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标准。
  
  在过去5年中,化州20座镇级水质净化厂全部建成运营,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642个,河长制、湖长制全面落实,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4宗,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9个垃圾填埋场整治,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及空气质量达标。
  
  化州能源生态园项目,是化州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努力之一。项目每天可以环保处理700多吨各类垃圾并转化成电力输送上电网。项目运行后,不仅助力各乡村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帮助附近村民解决了就业增收问题。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近年来,化州的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打造了新塘村、高志塘村、湖艳村、蒲山村、文楼镇、李山村等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截至2022年,全市已新增碳汇林1.2万亩、生态林37.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4%,其中,文楼镇获评省级森林小镇;南盛街道平垌村委会湖艳村、笪桥镇大沙田村委会高志塘村等9个自然村入选“化州市美丽乡村”,化州市还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
  
  以生态环境保护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化橘红是化州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化州以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2021年,化州市成功申报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按照“一中心一核心区三基地”总体布局,规划6个镇、总面积128万亩,总投资2.43亿元,产业园区年产值29.95亿元。不仅推进了农业生态化,还实施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猪—沼—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推行“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带动农民从事化橘红产业,打造绿色发展的“化州样板”。在文旅产业上也出现了精品,建设化橘红康养产业小镇,规划中国化橘红之乡康养度假之旅线路,并入选广东省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如今的化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一幅鱼翔浅底、水清岸绿、青山排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化州大地徐徐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不断落到实处。未来的化州,将聚焦综合治理,全力守住绿色发展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深圳龙岗
  
  走出工业大区“两山”理论转化新路径
  
  多年来,深圳市龙岗区积极创新长效体制机制,逐步打通生态产品增值、减污降碳价值化的转化路径,走出“两山”理论成果转化路径。
  
  龙岗区锚定“双碳”定位,将绿色低碳融入全区“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低碳智造核”,出台《深圳国际低碳城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国际低碳城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三种减碳模式、四大发展策略,全面实施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创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创建等八大重点行动,助力畅通绿色转化通道。
  
  依托低碳核心,打造转化辐射链路。以深圳国际低碳城为载体,龙岗区已连续举办九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搭建全球气候变化战略对话和交流平台,并联动“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推动国家能源(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国际低碳清洁技术合作与交流平台等低碳平台落户,进一步深化低碳与科技创新、数字化、产城融合等战略融合,多层次建设低碳试点,带动低碳产业融合。
  
  据悉,较建成之初,深圳国际低碳城片区gdp增长了两倍,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数量增长了3倍,碳排放强度下降了68.4%,规模以上工业万元gdp能耗降至0.073吨标准煤/万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抢抓广东省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机遇,龙岗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持续提高产业的“含绿量”和“含金量”。
  
  龙岗区连续4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八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五成,其中,绿色低碳产业2021年总产值789.01亿元,增长17.5%。未来还将联合深圳市东部各区,以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打造万亿级“大低碳”产业集群承载区,预计2030年产值可达3400亿元。
  
  依托东部环保电厂,龙岗区还创新打造出龙岗能源生态园资源利用循环模式。高标准建设了集总部基地、研发、科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建成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焚烧处理设施,年垃圾处理能力达198万吨,年发电量超12亿千瓦时,垃圾渗滤液成功实现全回用、零排放。同时,通过开拓售电、焚烧废渣制作环保砖、回收金属等途径,每年利用炉渣可收入1265万元,累计售电30.57亿千瓦时、收入10.87亿元。
  
  目前,龙岗区已形成了高标准保护生态环境、高质量聚集绿色产业、高起点推动低碳经济、高效能释放低碳技术红利的“两山”理论转化经验,对全国各地区尤其是工业大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肇庆广宁
  
  绿色发展谱写绿色生机
  
  长期以来,肇庆市广宁县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两手抓,系统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近三年来,广宁县aqi达标率均高于99%,在全市名列前茅;水环境指标方面,优于ⅲ类水体比例100%,劣ⅴ类与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生态环境状况ei指数处于优级别,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城乡绿化,广宁大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细胞工程建设,2019年已累计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171条,基本形成市级生态村的创建全域覆盖,是肇庆市唯一一个生态示范村全域覆盖的县。
  
  据统计,2020年,广宁县完成22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超出市下达任务的69.23%。完成省级碳汇造林和封山育林4600亩、碳汇抚育6600亩。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县及省、市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申报。横山罗锅村等6个村被评为全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南街里仁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完成面上造林16956.5亩、面上森林抚育58523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82.18%以上。城市街道、公园基本实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形成了一街一树一景和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
  
  与此同时,广宁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政策,深挖丰富的竹林、山水、历史、人文等资源,全面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文化旅游。深入推进现有景区升级与新景区开发,2020年,绥江竹氧森林体验旅游线路被纳入省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南街街道入选省旅游风情小镇、省森林小镇,竹海大观、宝锭山风景区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重点加快绥江文旅项目、七彩岭南度假村、坤元农业观光园、锦绣长安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七星山生态农林旅游基地项目、上山下乡农旅项目的推进发展。结合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依托绥江河一河两岸的生态资源,深挖文化内涵,谋划建设特色小镇、竹林大道。结合南药、竹子深加工、油茶等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集农业深加工、体验、观光、游玩于一体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江门恩平
  
  “智造新城”走出生态文明建设特色路
  
  早在2018年,江门市恩平就正式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编制印发《恩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规划(2018—2030年)》,后来又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文旅等33个有关部门均为成员单位,全市实行最严环保责任制度“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恩平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项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在重点突破的同时,注重整体推进,逐渐实现多规合一、多创合一,一改以往各项工作“单打独斗”局面。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重要抓手,恩平集全市之力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严格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旗帜鲜明保护好每一片“恩平蓝”“恩州绿”。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恩平着力推进清洁生产,推动全市陶瓷、制革和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清洁化技术改造,同步抓好化工园区和石化、化工企业排放管理,推进水泥行业等重点项目减排降污,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2021年,全市71条生产线完成“煤改气”,陶瓷生产线全面使用天然气。
  
  水污染防治方面,恩平加快推进15条潭江流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禽畜养殖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县、镇(街)、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完善水质考核机制。在锦江河两岸,恩平高标准建设碧道14.7公里。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恩平系统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严格管控,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目前全市没有受污染耕地。
  
  数据显示,2021年,恩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6%,在江门各县(市、区)排名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70。全市目前有林地面积103.91万亩,森林覆盖率49.60%。县镇级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锦江主干流水质长期稳定达到ⅲ类。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中,恩平是江门乃至珠三角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还在于如何将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方面,恩平探索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年初,江门市首个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恩平市那吉镇揭牌成立。依托于此,恩平建立“1+11+1+n”运作机制,将碎片化生态资金进行管理整合、转换提升、市场化交易和可持续运营。
  
  另一方面,恩平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推动“恩平制造”向“恩平智造”升级。以“打造广东一流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为目标,恩平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园。过去十年,恩平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增长九倍。(郑秀亮 粤环宣)
  
  

[农业] 草原添绿意 牧民增收益
[农业] 今年各地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
[农业]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快建立
[农业] 乡村环境美 乡亲日子新
[林业] 林下淘金 巧吃生态饭
[林业] 聚焦林草资源管理和三北工程攻坚
[旅游] 五一旅游市场前瞻:小城游再升温
[农业] 如何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生态成产业 青山变金山
绿美+ 让云南保山走上发展新路
福建:提升创新活力 守护绿水青
智慧千里眼 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绿色屏障 收获金山银山
10000套住房将以旧换新 这
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湖南芷江侗乡
财政助推设备更新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如何焕出消费新活力
绘就水清岸绿的城市画卷
西藏那曲市挖掘非遗新资源 促进农牧民
山西平定兴产业治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浙江以增值化理念打造美丽海湾
河南封丘:特色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乡村振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