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创建

 
减废与降碳协同 让城市更美好
加入时间:2022-07-1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程维嘉
 
  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议近日召开,肯定了两年多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成绩。同时也指出,有的试点城市在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探索不够深入。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在这样的背景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抓好减废与降碳的协同,努力实现双赢。
  
  在认识上,要站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角度和高度,理解和把握“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固体废物既是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源”,也是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的“汇”。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既是切断水、大气、土壤污染源的重要工作,也是巩固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成效的最后环节,可谓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无废城市”建设从城市层面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固体废物,成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领域。
  
  “无废城市”自提出起,就与减污降碳有着紧密关联。以往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存在源头减量不充分、过程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末端无害化处置不到位等问题。“无废城市”建设通过持续推进优先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全过程无害化,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这不仅有利于突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瓶颈约束,而且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路径和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无废城市”建设对于实现减污降碳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好统筹谋划,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抓,发挥出最大效能。
  
  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无废城市”建设的抓手作用,积极推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减废与降碳协同双赢。
  
  试点实践充分表明,“无废城市”建设在推进污染治理方面能够发挥很好的协同作用,有效地促进降碳。有研究机构对45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分析表明,通过提升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等4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可以实现国家碳排放减量13.7%—45.2%。
  
  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将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开迈进。《“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已明确,到2025年,“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各地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在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机制。
  
  部分试点城市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着力,进行了有益探索。广东省深圳市加快工业企业减废降碳技术应用,将工业企业减废降碳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河南省许昌市以节能降碳为方向,培育壮大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四川省成都市与重庆市探索“无废城市”共建合作,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垃圾分类、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等多项工程结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这些经验带给更多地方以借鉴和启发。
  
  “无废城市”建设需要各地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无废”蓝图,“一市一策”谋划精准措施。在减废的同时实现降碳,对标降碳目标推动减废,加快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让城市更美好。
  
  
[林业] 河北出台意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林业] 共同富裕 山区林区如何破题
[工业] 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农业] 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 促进牧民增
[工业] 交通运输领域将靠哪些手段实现目
[林业] 内蒙古印发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规
[农业] 一所对一县支撑海南热带农业可持
[旅游] 海南保亭发展旅游康养特色产业
警民共护绿水青山大美生态
山水添绿 产业生金
水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绘就绿水青
绿水青山有价 保护发展双赢
重庆绘就青山绿水生态画卷
全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出炉
让旧商品回收循环利用更畅通
新一轮以旧换新或加速汽车行业重
淘汰的大件家具该如何处理
建议充分利用废弃矿山 传播地质
尽享世纪公园城市绿肺之美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绿
以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奋力谱写美丽上海建设的新篇章
为美丽中国建设交出生态更优的甘肃答卷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