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看新时代小渔村如何靠海吃海
加入时间:2024-12-06  来源:人民网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方方正正的深海网箱养殖场星星点点,撒欢、吃食大黄鱼扑腾起的水花此起彼伏;村里随处可见各种大黄鱼、渔具的壁画、小品……走进位于宁波象山的高泥村,渔村景象、风情尽收眼底。
  
  以前的高泥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村民多以出海捕鱼为生,基本上靠天吃饭,收入来源很不稳定。随着海洋资源的衰退,高泥村村民知道,要想致富只能求变。

深海养殖网箱。受访者供图

  20世纪90年代,高泥人开始尝试养殖闽东族大黄鱼,他们去福建学习取经,用铁丝等自己动手拼凑出了第一个网箱。
  
  如今,网箱已经从最开始的一个“成长”为3000多个,全村超过60%的村民从事网箱养殖,平均每户拥有12个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和鲈鱼远销韩国、日本等地。
  
  “在这里养殖赚得多,也没有那么辛苦!”2014年,在外工作的柴志爱回到了家乡,和父亲一起投了20个“3×3”米规格的木质网箱,专门养殖大黄鱼。
  
  这些年在政府帮助、专家指导和自己的琢磨下,柴志爱养殖技术越来越好,前些年更是换了大型钢制网箱,还装上了自动投饵机。“只要把饵料放进去,在手机上就可以控制投喂的时间和数量,给我们养殖户节省了不少事儿。”
  
  科技不仅给养殖户们减了负,也在源头上为产业发展打实了基础。1997年,高泥村引进了专注于鱼苗育种的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2002年,首批“本地化”的大黄鱼—岱衢族大黄鱼正式投放,结束了过往大黄鱼需要去福建过冬的历史。
  
  在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的育种车间里,副总经理、技术骨干陶顺顺正在测量岱衢族大黄鱼亲鱼池里的水温。“这段时间是雌雄亲鱼即将性成熟的阶段,水温把控最为关键,需要从20℃缓缓调高至22℃。”陶顺顺说,接下来这批亲鱼所产的鱼卵将会经过前后仅两个月的育苗,再发给村里以及省内外的养殖户。
  
  这些年高泥村与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一直优化苗种,以岱衢洋采捕的野生大黄鱼为基础群体,历经5代选育而成的大黄鱼“甬岱1号”不仅体型显匀称细长,21月龄生长速度也平均提高了16.4%。
  
  “接下来,我们对黄鱼养殖网箱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绿色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最大能抵抗12级台风,空间还比原先少了20%。”高泥村党支部书记朱中华告诉记者,在新型网箱下,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5%,网箱利润从200元/平方米提高至600元/平方米。
  
  鱼苗和网箱问题解决了,养殖户的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效益也有了保障。这些年,更多年轻人回到村里当起了“黄鱼佬”。
  
  乐海勇就是其中之一。父亲给从小在海边长大的他起了一个典型的渔民名字,可从小耳濡目染打鱼的他却对出海捕鱼兴趣寥寥。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小时候出海,一网能捞上来一大把鱼,大黄鱼更是见怪不怪。”乐海勇回忆,到了90年代末,过度捕捞和种群结构退化的问题让海洋渔业资源快速衰退,“就几年功夫,大黄鱼就没了踪影。”
  
  因此,毕业后的乐海勇告别了家乡外出打工,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直到前些年看到了家乡成熟的渔业养殖体系,这才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当时脑子一热就放弃了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的工作回来了,想着父母年纪大了可以在身边,也可以再尝试一次‘靠海吃海’。”乐海勇的“冲动”收到了回报,不仅养殖面积越来越大,还在产业链上有所延伸,做起了海钓、钓场等业务,目前已经在长三角地区承包了四五个钓场,收入比当时高了许多。
  
  去年,高泥村养殖年产值达1.4亿元,黄鱼年产值超过1亿元,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谈及未来,朱中华眼中满是憧憬,“除了大黄鱼,希望在小黄鱼、梅童鱼、马鲛鱼、银鲳鱼类养殖上也有所突破!”(记者顾春 人民网记者郭扬)
  
  

[农业] 数字赋能 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林业] 广东新增16个省级重要湿地
[林业] 四川资阳三大行动保障森林粮库建
[林业] 荒山坡变成金窝窝
[农业] 广西与越南携手开展智慧农业合作
[工业] 在煤炭沉陷区找到致富摇钱树
[旅游] 国际顶尖冰雪赛事为何青睐吉林北
[工业] 长(zhǎng)长的长春和长春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安顺
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天津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
陕西合阳废弃矿山变身绿色聚宝盆
汇聚涓涓细流 守护青山绿水
杜绝春节的喜庆浪费 不是小题大
加力扩围 以旧换新政策利好不断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2024年家电
让消费券真正惠及消费者
以旧换新带动2024年家电零售
从2025年地方两会看老百姓钱袋子新
去年我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不断完善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初步建立
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40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