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减少旅游不文明行为 该从何入手
加入时间:2023-09-22  来源:中国环境报  
 

  国庆长假即将到来,我国又进入旅游高峰期。目前,重点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和热点景区不文明现象还较为突出。今年暑假期间,四川阿坝州九寨沟景区内几名游客脱鞋下水打卡拍视频,陕西一处丹霞地貌10天内两次被踩踏等不文明行为被媒体曝光……为何旅游不文明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治理旅游不文明行为难点在哪里?如何从根本上减少旅游不文明行为?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
  
  依靠法律武器对景区破坏行为进行惩治,与对各种轻微不文明行为的宣教相比,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每次都会起到很好的震慑和普法作用。
  
  中国环境报:今年暑假期间,多个旅游景点出现踩踏丹霞地貌等不文明行为。有些人认为,这些不文明行为无伤大雅,您怎么看?
  
  高舜礼:旅游不文明的新闻涉及的多是不体面、不文雅、不文明但又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这些现象在社会上不时出现,只不过这里的“舞台”叫旅游景区。因此,说大很大,说小也算平常。
  
  文明旅游与不文明旅游,话题的内涵是较宽泛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现象属于道德素养层面,在造成一定或较重影响以后,便可能触及法律的红线。这也就是“或小或大”的原因。譬如,《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有8项要求,涉及景区保护的就有“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如果只是轻微性地违反了,可能受到的只是批评教育;如果不文明旅游行为较严重,如刻画受保护的古城墙、撬取溶洞景区钟乳石、破坏景区公共设施、以弹弓打鸟、违规投喂动物等,那就超出了道德约束、舆论谴责的范畴,就会受到法律追究。
  
  中国环境报:惩戒那些旅游不文明行为有哪些法律依据?具体实施的成效怎么样?
  
  高舜礼:由于旅游领域很广,景区资源隶属于多个部门,有关景区监管的法律依据,需要从旅游、文物、风景区等领域去找。
  
  例如,《旅游法》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文物保护法》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的部门规章,对游客因不文明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责任的,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纳入旅游部门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规定“必要的时候,将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
  
  依靠这些法律武器对景区破坏行为进行惩治,与对各种轻微不文明行为的宣教相比,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每次都会起到很好的震慑和普法作用。例如,2022年3月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前一年陈某在省级文保“梵净山金顶摩崖”刻画损害一案,判决支付文物修复费等共计12.4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这些案例的产生,直接后果就是宣告这类胡乱刻画的恶习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付出令违法者丢脸又丢钱的惨重代价。
  
  几年前江西上饶法院对3名私自攀爬三清山巨蟒峰一案的审判,两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人免予刑事处罚;另判处连带赔偿环境资源损失费600万元以及支付专家鉴定费15万元,还要在全国媒体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对提升公众保护景区资源的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普法和警示作用。
  
  此外,被业内俗称为不文明游客“黑名单”的办法,也具有很强的震慑作用。例如,2023年5月,成都大熊猫基地对14起不文明行为人宣布禁令,5人一年内禁入,两人终身禁入该基地;北京八达岭长城对一名在城墙刻字者予以行政拘留和罚款后,宣布将其列入“黑名单”,延庆区12家a级景区不予接待。这一结果一旦通报给相关部门,便可能被纳入有关行业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管理办法的“兜底性”惩处条款,可能会影响出境、银行信贷等。
  
  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根本减少,取决于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但也要根据旅游行为的特点,积极地有所作为。
  
  中国环境报:有如此严厉的惩处举措,为何不文明旅游现象还会不时出现?
  
  高舜礼:总体来说,我国旅游文明程度在不断进步,这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旅游普遍兴起,景区文明旅游问题被提上日程。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假日旅游蓬勃发展,出游人数呈井喷式增长,这类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最普遍的就是胡乱刻画,使很多文物古迹、景区建筑受到污损和破坏,翻墙越栏、折花摘果、捞鱼摸虾等现象也不时出现。进入21世纪,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了监管,文物、旅游、风景区等纷纷立法,并颁布国内文明旅游公约、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经过这么多年的文明旅游倡导,以及对损害景区不文明行为的整治乃至司法判决,应该说,对景区造成比较严重的实际损害的不文明行为大量减少。今年暑假新闻中出现的旅游不文明现象,属于相对轻微的不文明行为,在旅游实践中还会不时出现,基本原因是公众文明意识和习惯素养还有待提升。
  
  一方面,我国出游者基数很大,每年多达60亿人次,即使不文明旅游的比例很小,但表现出来也是不小的绝对量;另一方面,当前处于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和扩散者,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一旦“丑事”成为舆情焦点,很快便会家喻户晓。这也是一件好事。随着对这类事情的后续查处,也能起到相应的教育和震慑作用。
  
  中国环境报:我们一直在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又有相应的监管法律和规定,但不文明现象仍时有发生,治理难点在哪里?
  
  高舜礼: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旅游是生活性消费,出游基数很大,不文明旅游所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又都是轻微型的,就如同随地吐痰、骑自行车闯红灯那样,做不到的仍大有人在,解决起来任重道远。
  
  一是与日常道德修养有关。古人云“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全民性温饱问题解决的时间并不长,故而国民文明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的人没有规矩意识、不讲社会公德,在旅游行程中也容易出现不文明行为。
  
  二是与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有关。不少人秉持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这种氛围放任了极少数人随身所欲、为所欲为。假如大家都爱管闲事,纠正你不能踩踏草坪、不能插队、不大声喧哗,违规者的处境就会非常尴尬。
  
  三是与违规成本较低有关。我国对公众的不文明行为采取的是教惩结合、以教为主的方式,对轻微的不文明行为,大多是以批评教育为主。若比照新加坡的处罚力度,可谓天壤之别,如对在公共场合光膀子的,罚款2000元新币;对在非指定区域吸烟的,罚款200—1000元新币。新加坡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远少于我国,或许说明“严刑峻法”对养成良好修养也很有益。
  
  四是有些景区面积比较大,景区一线管理人员不可能很多,若再遇上旅游旺季,游人必定非常拥挤,管理上会应接不暇。如果没有其他游客的监督和举报,便容易出现问题。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如何从根本上减少旅游不文明行为?
  
  高舜礼: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根本减少,取决于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当然,也要根据旅游行为的特点,积极地有所作为。
  
  一是大力养成文明素养。要加强公民文明习惯的养成,从幼儿园、小学生就抓起,学会如何对待公物、如何在公共场所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就学会遵制度、讲规矩、守秩序,这是国民文明的基础。
  
  二是积极倡导相互监督。在这方面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对旅游不文明行为,应倡导大家共同抵制,鼓励面对面地提醒违规者。90后、00后与前辈不太一样,传统守旧理念较少,不少还是学成的“海龟”,有超越前辈的文明基础。若觉得难以掰开面子,也可以手机拍录,通过信息化手段予以监督。
  
  三是做好智慧化监控。这些年各地在智慧旅游上花了不少钱,景区的电子眼设置更普遍化了,要有专人对违规者进行跟踪处置,只要做到违规必究,就能促进旅游文明进步。
  
  四是加强旅游法治建设。说一千道一万,抵不过一个司法判决实践。四川省泸州市古蔺法院对掰断石钟乳的游客何某,判令赔偿2500元并恢复原状;山东沂水地下画廊景区发现3名游客窃取石钟乳,景区报警以后将嫌疑人抓获。对这些案件的及时处理,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对景区文明旅游建设都发挥了很好的普法宣传效果。(本报记者 李莹)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