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全球首部 中国保护黑土地有法可依了
加入时间:2022-08-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周立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中国自8月1日起正式实施黑土地保护法。该法系统阐明了黑土地保护的对象、主体责任、投入保障、技术支持以及黑土地破坏的惩罚措施等内容,旨在保护富含有机质、适宜种植农作物的黑土,以稳定国内粮食产量。

  彭博社报道称,中国东北是粳稻、大豆和玉米的重要产区。肥沃的黑土是该地区的特殊产物。中国近年来加强了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包括努力保护该国最宝贵的黑土地。到2025年,中国计划把黑土地中的有机物增加10%。

  作为全球仅存的四大黑土分布地带之一,中国东北黑土区土地开垦时间最晚,粮食产能增速却最快。数据显示,1980年,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约为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到2019年已经提高到25%左右。另一方面,与世界其他黑土区相比,中国东北黑土区面积仅排第三,其占比虽不到全球总面积的15%,但肩负的粮食增产使命却相当重大:耕地面积仅有2.78亿亩的东北黑土区承担了中国近1/4的粮食总产量和1/3的商品粮调出量,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粮仓”,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黑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凭借“军民结合”的独特屯垦方式,在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亮点,更是独创了吉林“梨树模式”、黑龙江“海伦模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由此,东北黑土区成功实现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

  当前,受全球气候变化、长期过度开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东北黑土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中国科学院去年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指出,近60年来,东北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下降了1/3,部分地区甚至下降了50%。2019年,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高达20%。相关专家预测,根据黑土层的形成速度,如果东北黑土继续以当前的速度退化,或许东北黑土未来将不复存在。

  为推动东北黑土区早日摆脱“亚健康”状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高度重视黑土地的保护。早在2015年,东北多地就已开展轮作休耕制度、秸秆还田模式等多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多项旨在加强黑土地保护的政策措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全球首部关于特定土壤类型的国家级法律文件,此次新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法意味着黑土地保护政策措施正式上升为法律制度。

  此外,中国高度完善的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对黑土地的保护功不可没。得益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中国早在2019年底就已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极大提升了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保护实效。

  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有关部门还应围绕以下重点方向开展工作:一是深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永续利用,有效遏制黑土耕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退化趋势;二是在继续推广科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科技创新,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充分调动农民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对黑土地利用从原先的“掠夺式经营”转变为“用养结合”的思维模式,营造良好的黑土地保护氛围;四是大力发展黑土区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东北黑土区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杜珂采访整理)

[农业] 乡村环境美 乡亲日子新
[林业] 林下淘金 巧吃生态饭
[林业] 聚焦林草资源管理和三北工程攻坚
[旅游] 五一旅游市场前瞻:小城游再升温
[农业] 如何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林业] 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
[农业]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让闲置土地活
[林业] 到2030年河北三北工程区森林
生态成产业 青山变金山
绿美+ 让云南保山走上发展新路
福建:提升创新活力 守护绿水青
智慧千里眼 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绿色屏障 收获金山银山
财政助推设备更新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如何焕出消费新活力
哪些能换 旧的如何回收 甘肃推
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加快完善再生资
年轻人追捧二手商品 市场潜力超
西藏那曲市挖掘非遗新资源 促进农牧民
山西平定兴产业治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浙江以增值化理念打造美丽海湾
河南封丘:特色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乡村振
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