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我国全面推进电能替代
加入时间:2024-07-10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持续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电能替代,增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保障能力。争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30%左右。
  
  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如电采暖、地源热泵、工业电锅炉(窑炉)、农业电排灌、电动汽车、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机场电桥载设备、电蓄能调峰等。
  
  “电能是优质、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副主任甘海庆表示,持续推进电能替代,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等,有利于提升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水平,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电能还可以高效便捷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热能、机械能,还能实现精密控制,企业通过电能替代,可以大幅提升能效水平,减少综合用能成本;此外,扩大电力消费,也能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交通领域为例,我国石油消费途径主要包括两个:约三分之二用于交通运输燃料,其余三分之一为工业生产原料。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这意味着如果能在交通领域实现无油化,即可实现石油自给。要让交通领域脱碳,最廉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其电气化并确保电力来自零碳一次能源,同时在重型交通工具领域推广氢能和生物质燃料。
  
  “十三五”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电能替代,并取得显著成效,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电能替代已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工业上,越来越多钢铁企业、陶瓷企业用电加热代替煤或油加热;交通上,电气化铁路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大力推广。
  
  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终端能源电气化转型已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共识。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拓展电能替代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构建政策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完备、市场模式成熟、智能化水平高的电能替代发展新格局。此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分别发布相关文件,积极推进电能替代。
  
  目前,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8%左右,与“十四五”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持续提升重点领域电气化水平。工业领域,要在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及其他行业铸造、加热、烘干、蒸汽供应等环节,加快淘汰不达标的燃煤锅炉和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工业窑炉,推广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
  
  交通领域,要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电气化,在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物流配送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家用电动汽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绿色船舶示范应用和推广力度,推进内河短途游船电动化,并配建充电设施。
  
  建筑领域,要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在现有集中供热管网难以覆盖的区域,推广电驱动热泵、蓄热式电锅炉、分散式电暖器等电采暖。鼓励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建筑和办公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围绕减碳提效,实施电气化改造。
  
  专家建议,电能替代方式多样,涉及居民采暖、工业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等众多领域,以分布式应用为主。应综合考虑地区潜力空间、节能环保效益、财政支持能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交易等因素,根据替代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记者 王轶辰)
  
  
[林业] 连云港构建多维立体的候鸟保护体
[工业] 山西长治创新分布式光伏并网模式
[林业] 新疆阿克苏发展沙产业实现绿富同
[林业] 新疆启动今年塔河胡杨林生态环境
[旅游] 持续打造乡村旅游好风景
[工业] 改造升级拓展煤电能力圈
[旅游] 青海海东乐都区:梨花绽放美丽经
[工业] 拥抱ai技术 推动钢铁行业绿色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
解锁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
茶山上 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
闲置手机这样处理
深入推动现制饮品业塑料污染治理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智能服务平台上
新规施行后你的快递将有哪些变化
家电以旧换新 不到8个月购买量
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
从办公楼宇到老旧小区 上海稳步推进城
完整社区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困在手机里的老人还需亲情解困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