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绘就人海和谐共生画卷
加入时间:2024-08-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国新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与成效,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海洋强国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准确把握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核心理念,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海洋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海和谐共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这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底线思维、生态优先,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客观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筑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人海和谐共生。
  
  坚持一体保护、系统治理,这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念。中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河海联动、山海互济,打通岸上水里、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不断构建起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坚持依法依规、严格监管,这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保障。中国坚持依法治海,统筹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强化海洋生态环境常态化、全过程监管,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这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路径。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技术体系、监测评估和体制机制创新,运用陆、海、空、天多种手段,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坚持绿色转型、低碳发展,这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理念。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中国加快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实现海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共治,这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体系。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同时,激活市场主体、交易要素和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全社会协同发力、多元共治的可持续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模式。
  
  坚持人民至上、全民参与,这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宗旨要求和力量源泉。中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的优美环境,提高人民群众亲海获得感、幸福感。弘扬人海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文化,形成全民积极参与的共识和行动自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坚持胸怀天下、合作共赢,这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全球倡议。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实际行动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切实履行海洋国际公约,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推动全球海洋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绘就人海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美丽海湾是美丽中国建设在海洋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统筹海洋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海洋领域的生动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美丽海湾纳入美丽中国建设全局,明确提出到2027年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美丽海湾基本建成。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坚持以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局,纳入沿海地区全域美丽建设全局,协同推进美丽山川、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有助于逐步提升海湾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拓展人民群众亲海空间,以美丽海湾高颜值“风景线”,绘就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线”。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守牢生态安全边界的前提下,我们要持续推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供给,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以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作者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农业] 通江银耳何以长成35亿元大产业
[旅游] 边关引客如潮 国门游热力十足
[旅游]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再添7个
[工业] 把绿色制造融入企业战略决策
[旅游] 广西文旅亮相香港国际旅游展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江西南昌:林下“掘金” 绿富共
磴口县:光伏治沙,“绿洲”带来
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四川文旅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老人去游乐园被拒 入园门槛也需更适老
把城市更新成果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幸福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