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节约

 
再生水循环利用值得提倡
加入时间:2023-11-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郑兴春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居民发现,多辆环卫车停靠在一台智能再生水加水机旁等待取水。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再生水,部分居民对环卫车使用再生水而不是自来水等常规用水灌溉周边绿化、浇洒道路感到担心,纷纷询问环卫车驾驶员,用再生水是否会产生污染、是否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为打消居民的顾虑,新吴区环卫部门特地组织辖区内的居民代表参观了再生水厂,向大家讲解再生水处理工艺,并当场对出水水质进行检测。
  
  所谓再生水,是指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污水废水,经适当再生工艺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和某种使用功能要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循环利用的非饮用水。再生水的循环利用,从经济角度来看,成本远低于自来水等常规用水。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不但不会造成污染,反而有利于节约水资源。除了用在城市环卫、园林绿化、工地施工降尘等领域外,再生水还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冷却用水。
  
  据了解,2023年年底前,新吴区将建成并启用18个再生水加水点位,预计每年可节约自来水等常规用水230万吨,节约用水成本1000万元左右。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工业、农业用水以及生态补水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多地缺水状况时有发生,供需矛盾亟待解决。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循环利用规模,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输配管网建设。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方向很多,如农业灌溉、工业回用、园林绿化、道路及工地抑尘以及生态补水等。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多地并未建立完善的再生水输配管网等基础设施,输送难成为再生水循环利用面临的首要难题。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加大再生水输配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新吴区为例,自启动再生水循环利用工作以来,已建成再生水输配管网131公里,其中高品质再生纯水输配管网67公里,主要用于再生水厂向工业企业供应高品质再生纯水;优质再生水管网64公里,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将优质再生水输送到各河道补水点、工业冷却水用水户以及市政杂用加水站等用水点,新吴区每年再生水循环利用量达5000万吨以上。
  
  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从污水收集处理到再生水循环利用,涉及生态环境、水务、市政市容、农业农村、金融等多个部门,需要协调联动,系统推进。因此,各地党委政府应统筹全局、高位推动,建立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如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再生水出水水质监测,水务部门加大再生水输配管网建设力度,市政市容部门扩大再生水利用率,金融部门出台资金奖补、税费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再生水回用的积极性等。同时,充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政策协同,全面推动再生水循环利用工作。
  
  开展科普宣传,让公众知晓再生水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再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不少公众持反对意见,认为再生水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对此,各地应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讲清再生水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以及回用要求,打消公众担忧。可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政府官网等平台公开再生水各项水质参数,接受公众监督,还可以组织居民代表到再生水厂参观学习,实地感受再生水产生流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定期委托第三方对使用再生水的场所和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以及职业健康方面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向社会公示,提升全社会对再生水循环利用的认可度。(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