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节约

 
建设无废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
加入时间:2024-09-02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城乡“无废”;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无废城市”,正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风向标。它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本期聚焦“无废城市”建设,分享一些在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创新实践和经验,期待能激发更多关于“无废城市”建设的思考和行动。

  “无废城市”,“新”意盎然

  讲述人: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土壤固废辐射管理组组长 孟建伟

  曾经,“无废城市”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2019年,雄安新区成为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不知不觉间,我与“无废城市”工作结缘也已经5年多了。作为一座立足未来的新城,雄安新区的“无废城市”建设也始终“新”意盎然。

  雄安新区的“无废城市”建设首先需要解决原有的遗存固废问题。为此,我们系统构建工业固废全过程管理体系,全力推动遗存工业固废全量化处理。我们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高效施肥技术,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逐步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稳定增长。

  在解决原有遗存固废的同时,我们将“无废”理念融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多层面制定绿色建筑配套政策及标准规范,重点打造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市场体系,率先在全国形成从建筑到街区、社区、城区全尺度,从设计、审查、施工到验收的全过程绿建标准。目前,雄安新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保持100%,高铁站站顶和高速公路可光伏发电,一批高质量“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全面建成。

  “无废城市”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更要充分融入群众生活和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每座社区、每座村庄、每个机构就好比城市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做到“无废”,就能助力整个城市实现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雄安新区在全国率先发布《“无废细胞”创建指南》,优先选择引领示范性强的社会单元,推广先行示范经验。

  为了让“无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持续构建雄安特色“无废”宣教体系。从2022年起,我们将每年的9月设为“无废雄安”宣传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容东片区环卫设施北停车场、新区垃圾综合处理设施、胡各庄村和剧村“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等地,我们逐批次建立集“宣传、教育、活动、打卡”为一体的“无废宣教基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和相关单位携手,创新编制全国首套“无废”教育读本,目前已在雄安新区许多学校推广使用。这套读本贯穿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并配套“无废”精品课程和特色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效应。

  “无废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管理,逐步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无废淀泊”“无废细胞”创建,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无废雄安”。

  提升处置能力 倡导垃圾分类

  讲述人:贵州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副主任 贺艳

  贵州省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被誉为“公园省”,而省会贵阳则有“林城”的称号,“山在城里,城在山中”,由于空气优,风景美,海拔高,植被密,气温爽,每年热浪袭人之时,贵阳总会宾客盈门。“要给市民和游客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一直是我们创建“无废城市”的动力所在。

  刚开始提出“无废城市”理念的时候,市民群众大多不明就里。也难怪大家,要用三言两语说清楚还真不容易。“无废城市”要让群众参与,宣传科普要先行。我们想出了征集“无废城市”的标志和宣传标语的好办法,短短两个月就收到3061条标语及32个标志。紧接着,我们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和学校,开展“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无废贵阳 绿色飞行”主题活动。今年前8个月,我们就开展了“无废城市”建设宣传58次,组织各类主题活动43次。2023年以来,在生产生活各领域多渠道投放视频动画及宣传标语约30万次,参与活动的市民超过百万人次。

  生活垃圾处理是建设“无废城市”的重头戏。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我们建立了“两员一书记”联动机制,即“保洁员反馈信息—网格员上门引导—社区书记精准劝导”。保洁员负责向网格员反馈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网格员负责入户宣传,对投放不准确或不分类的居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屡次引导无效,社区书记就会上门精准劝导。经过这几轮耐心细致的工作,再不通情达理的人也都听劝了。

  分类、投放、收集这几步都做好了,就要看处理和处置了。2022年到2023年,我们下大力在全市建成了21座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分类分拣中心,提升改造了15座转运站,关停城区77个小型垃圾中转站,分类转运更加科学、更加环保、更加高效。特别是提升了湿垃圾处置能力。城北有贝尔蓝德“餐厨+厨余”、城东有黔鹰“餐厨+厨余”协同处置设施,雅关、花果园、花溪地利农批市场、修文农批市场等地都建立了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湿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435吨。同时,我们建成了贵阳(白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00吨/日)、清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500吨/日)等项目,提升了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处理能力达4900吨/日。

  目前,贵阳全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已经全部停用或闭库,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的“零填埋”,这对于西部城市而言相当不易。我们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也吸引了众多同行们前来学习。

  “无废城市”的理念不仅在城市成为风尚,在郊区农村也深入人心,在南明区永乐乡干井村,绣娘们把无废城市的标志用苗绣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民族服饰、桌旗、壁挂都成了普及环保理念的载体。2023年底的统计数字显示,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公众满意度达到了86.23%。

  破解“工业固废”难题,城市更轻更绿

  讲述人:江苏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固辐中心主任 汤潜之

  扬州既有历史底蕴,又有产业特色,工业体系也完整。2023年,我们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了2%。不过,在这光鲜的成绩背后,也有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

  近年来,生态环境局和各单位一起谋划了一批固体废物领域的重点项目。目标就是扎扎实实地把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管理做好,给“无废城市”的建设打个好基础。

  一开始,我们就从“无废工厂”开始抓起。工厂是整个工业体系的第一环,也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的地方。我们培育了一批固体废物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全产业链的“无废化”水平,还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比如秦邮特种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年产铁水、钢坯、成品材好几百万吨。他们投入了大价钱,新建了高炉渣和转炉钢渣处理生产线,生产中产生的矿渣就能变成可直接外售的矿渣微粉了。这样一来,固废处理的问题就解决了,还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无废工厂”的打造,激活了整个工业的“无废细胞”。

  现在各个城市都喜欢把工厂集聚成园区,这样一来,发展动能就聚合起来了。不过这“集聚效应”也会导致固废的产生。特别是在化工园区,工业固废产生量大、环境风险高,所以我们把“无废园区”的理念带到了扬州化工园区。

  这个园区是扬州市唯一的化工园区,我们结合相关方案要求,梳理并践行了“无废园区”的6大类17项任务。2023年,一般工业固废在设区市的综合利用率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现在,“无废工厂”和“无废园区”的建设都在不断推进中。全市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以及环境监管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我们深知,“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全市固体废物环境管理部门将脚踏实地、实干争先,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高值利用,为打造美丽宜居城市贡献力量。

  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讲述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苏雅拉图

  2022年4月,鄂尔多斯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后,我们就紧锣密鼓地制定了相关方案并且开始实施。

  为了鼓励固废利用处置项目落地建设,我们依据项目类别、实施进度、处置能力等情况落实优惠政策。2023年,我们发放了奖补资金约3800万元。

  关于大宗固废处置难的问题,我们建成了“鄂尔多斯市固体废物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市1090家产废企业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我们还建成了全国首个“工业固体废物特征属性数据库”,已经收集了12000多条数据。

  为了让全社会都参与到“无废城市”建设中来,我们还开展了“无废细胞”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等“十进”活动。仅去年,我们就建成了107个“无废细胞”。我们还制发了宣传品9000余份,拍摄发布了专题宣传片,就是为了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见行见效。

  我们还利用煤矸石开展矿山开采尾坑回填、采煤塌陷区和水土流失沟壑充填治理。这样一来,不仅重塑了矿区环境地貌、实现了土地再生,还为进一步发展特色农牧业、田园观光旅游以及绿色矿山实践基地等生态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无废”模式。

  在粉煤灰方面,我们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技术创新。现在,企业已经研发出了新型节能发泡陶瓷墙板、透水砖、生态仿石砖等高档建材。

  虽然做了这么多工作,但我们也面临着不少压力和困难。毕竟鄂尔多斯是资源型城市,煤炭生产、煤化工和火力发电广泛存在。我们将继续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总抓手,推动固废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政府引领、企业落实、公众参与的固废管理共建共享机制,让鄂尔多斯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尚文超、陈元秋、耿建扩、吕慎、陈冠合、杜倩、苏雁、高平、王潇

 

 

[林业] 连云港构建多维立体的候鸟保护体
[工业] 山西长治创新分布式光伏并网模式
[林业] 新疆阿克苏发展沙产业实现绿富同
[林业] 新疆启动今年塔河胡杨林生态环境
[旅游] 持续打造乡村旅游好风景
[工业] 改造升级拓展煤电能力圈
[旅游] 青海海东乐都区:梨花绽放美丽经
[工业] 拥抱ai技术 推动钢铁行业绿色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
解锁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
茶山上 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
闲置手机这样处理
深入推动现制饮品业塑料污染治理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智能服务平台上
新规施行后你的快递将有哪些变化
家电以旧换新 不到8个月购买量
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
从办公楼宇到老旧小区 上海稳步推进城
完整社区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困在手机里的老人还需亲情解困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