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发展

 
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绿水青山好生态
加入时间:2023-11-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牛秋鹏
 
  陕西省商洛市塔云山,云海景观与金顶观音殿等道教古建筑相得益彰,在今年的国庆假期吸引了众多游客。
  
  塔云山所在的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植被覆盖率高达97%,有280多种木本植物,绿色植被带来了清新空气。
  
  镇安县气象局局长周焕成告诉记者,当地气象部门定期观测和收集云海形成的气象数据,未来将推出云海预报、云海分类等特色服务产品,助力旅游观光。
  
  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出生态优先的新路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气象智慧。
  
  借气候资源打通“两山”转化
  
  “22℃商洛”,是“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近年来,在气象部门的助力下,商洛市正在把气候资源转变为金山银山。
  
  2023年7月,中国气象局批复了《陕西省商洛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商洛市成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省两市”试点之一。
  
  其实,早在2020年,商洛市便首次部署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从生态供给服务、生态调节服务、生态文化服务三大类着手核算,其中包括生态物质产品、储碳量、水源涵养、气候调节、调蓄洪水、旅游休憩等14个小类。
  
  自2021年起,商洛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藏在“中央水塔”秦岭气候的生态价值也被挖掘。
  
  走进柞水县朱家湾村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发现栈道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温湿度和负氧离子浓度,让游客对景区的好空气有“质”的认识。
  
  气候资源造就了优美生态环境。坐拥绿水青山的朱家湾村依托优越自然环境“破解”山水密码,日前入选2023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2022年11月,中国气象局宣布在商洛市设立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设在柞水县,通过一站多址的方式,组成秦岭生态气候系统多圈层观测站网。目前,已建成秦岭生态监测中心和大数据展示平台,建立了秦岭生态监测基础数据库,实现了秦岭生态大数据“一张图”展示。
  
  “两山”理念是中国气象局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重要遵循。当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建立健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除了商洛市,中国气象局还在海南省、浙江省丽水市开展气候生态价值试点,依托已有气候生态品牌探索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发挥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对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地方气候资源挖掘应用、旅游产品设计和城市形象塑造,实现了气象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融合,助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
  
  截至2022年底,我国313个地区(景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18个城市(县、区)被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称号,37个地区(景区)被授予“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有力推动气候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气候生态品牌的创建,也是积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适应气候变化的创新型方式,旨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目前,气候生态品牌已成为多个创建城市的重要名片,在社会、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产生品牌效益。浙江省建德市在气候宜居城市品牌创建后第二年,旅游人数同比增加17%,旅游收入同比增加24%;黑龙江省鹤岗市在避暑目的地品牌创建后,结合多渠道推广,当地旅游市场火爆,收入不菲。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表示,要深入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气象贡献。
  
  发挥科技优势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芦苇蒲草成片相连,山泉湖水碧波荡漾……位于干旱气候区的甘肃省张掖市,保留着一片面积达6.2万亩的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甘肃气象部门建立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祁连山底色由“黑”到“绿”。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十三五”以来,祁连山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增加了10%至30%。
  
  围绕生态气候预测业务建设,中国气象局已初步构建涵盖卫星遥感的生态监测与评估、生态要素模拟评估和预测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生态影响评估、生态气候应用与服务等方面的生态气候预测业务布局。
  
  《2022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至2022年黄河流域大部植被生态质量提高,其中有79.1%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增加2.5克碳以上,流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面积达到流域总面积的96.4%。
  
  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钱拴分析,从气象条件来看,自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4.2毫米、气温升高0.03℃,水热条件对流域植被生长比较有利。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呈提高趋势的原因,一是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二是叠加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共同促进了全国植被生态质量的提高。”钱拴说。
  
  而在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长江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因地制宜,采取建立生态健康气象评价体系、编制生态遥感年报、开展生态监测评估等措施提升服务能力。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气象局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上,正式挂牌了全球大气本底站,持续为地球“测温”。
  
  凭借近30年的监测数据,绘就了反映欧亚大陆腹地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瓦里关曲线”。这一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范例之一。
  
  在不断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中,气象部门逐渐形成地空天一体化生态气象监测网络,科学描绘温室气体变化。
  
  2021年12月,中国气象局建成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持系统,能够客观、全面和及时地监测与核查全球、全国、省市及格点等不同尺度人为碳排放总量和自然碳汇变化,为我国开展碳源汇监测核查及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有力支撑。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气候变化科学的支撑。锚定“双碳”目标,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启动运行,山西、湖北、浙江、江苏、广东等分中心也相继成立。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委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气象局全面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部署和行动,涵盖气候变化科学事实和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和风险评估、国内外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的工作机制。
  
  新能源开发也是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气象部门持续推进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提升“一场一策”气象预报服务能力,支撑国家能源转型发展和绿色低碳战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进一步强化,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能力持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