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水润城兴百业 陕西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
加入时间:2024-08-31 来源:经济日报
|
|
|
保护水源、涵养生态,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向黄河流域河湖、湿地生态补水2.4亿立方米;以水润城、以水兴业,好生态带来好生活……行走在陕西大地,守绿换金、添绿增金、借绿生金,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正在这里蓬勃开展,不断丰富与拓展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人水和谐风光好
在陕西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内,风光旖旎,山峻谷狭,两岸青山掩映,奇峰怪石点缀,飞瀑流泉高悬。
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汉江源头秦巴山地交汇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作为汉江源头重要的自然保护地,对改善区域气候和保护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宁强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其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重要保障。”宁强县水利局局长高正宝表示,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宁强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停部分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排污管理和污水处理力度,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同时,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及生态效益补偿,不断提高森林覆盖面积,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汉江水源得到充分涵养。
得益于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优良的生态环境,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村民邓启严投资10万元将自家闲置的老房子改造成了一家名为栖迟小院的民宿。“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开了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一二十个客人,每月收入1万多元。客人多的时候还会叫乡亲们来帮忙,每人每天工资是80元至100元。”邓启严说,民宿今年4月开业后客流不断,暑假期间更是客似云来。
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汉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连续多年稳定达到ⅱ类以上标准,源头水质更是达到ⅰ类标准。
“宁强这座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为保护水源、涵养生态交出了一份绿色答卷。”高正宝介绍,宁强县通过柔性治水改善河湖生态,累计投资6亿元,实施了汉江源头生态保护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通过这些项目,宁强县治理河长36.31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6.26平方公里,新建加固堤防27.37公里,水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河流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自2009年起,汉中市坚持汉江源头水生态保护修复和美乡村建设与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陕西省副省长窦敬丽表示,陕西系统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聚焦秦岭“中央水塔”生态保护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涵养,加强汉丹江治理,汉江、丹江出省断面水质长期稳定在ii类以上。
渭河滋润添新景
漫步在亲水栈道观赏荷花、芦苇摇曳,不时有水鸟出现在水面上。渭河咸阳城区段优质的水源和优美的环境,让这里逐渐成为咸阳城市文化及市民休闲活动中心。
“以前这里是一片光秃秃的滩涂地,水又脏又臭,大家根本不会来这里。现在水清景美,来的人多了。”67岁的市民刘荣华说。
咸阳市渭河生态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王振华告诉记者:“渭河流域是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聚住水、留住水、涵养水、用好水’的柔性治水理念,将一河两岸整体规划,全面实施渭河咸阳城区段综合整治,开工建设渭滨、古渡、钓鱼台3个片区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将这里建设成为集防洪、生态保护、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
近年来,咸阳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持续开展渭河岸线整治、防洪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渭河咸阳城区段续建工程,进行水面景观建设和滩面生态治理。治理后,渭河咸阳城区段总长度16.82公里,水面面积10780亩。良好的环境,为依水而居的群众带来了新生活。同时吸引了大批不同种类的野生禽鸟到此繁衍生息。其中就有卷羽鹈鹕、东方白鹳等对环境敏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如今,这里‘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王振华说,截至目前,咸阳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4.7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942.9平方公里,85.75万人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提高,综合治理河长68.4公里。
以水润城、以水兴业,渭河咸阳段综合治理,是陕西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见证。
“长期以来,陕西省聚焦水资源这个关键要素,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窦敬丽介绍,陕西省发布省总河湖长令,建立河湖长制考核体系和“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治河模式。11个国家考核重要断面生态流量全部达标,向黄河流域河湖、湿地生态补水2.4亿立方米,红碱淖跨省区每年补水100万立方米。
兴业民富乡村美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安康瀛湖生态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是陕西省最大的河道型湖泊,其入水量占丹江口水库总入水量的60%以上,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的重要职责。
桥兴村坐落于风景如画的瀛湖之畔,400多户村民曾以打鱼为生,瀛湖下曾有很多网箱,网箱养殖对瀛湖水质造成很大影响。
2018年,为了保护水质,瀛湖库区实行十年禁渔。随着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推进落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瀛湖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源头水质更是达到ⅰ类标准,不仅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瀛湖已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曾经的渔民也纷纷告别“水上漂”的生活,回到岸上投身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梁永菊一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把自家房屋租给了陕西文投安康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她家的院子和房屋被改造成拥有5间客房的瀛家·耕读民宿,每年可获得8万元租金。与此同时,梁永菊被聘为民宿管家,每月还能再挣三四千元。
“现在,瀛湖的水更清了,景更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今年‘五一’假期,我们村滨水区域每天都是游客爆满,暑期游客更是络绎不绝。”瀛湖镇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汉邦说。
桥兴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优势,围绕“旅游+乡村振兴”谋思路,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农耕文化、渔家风情民俗、生态农业采摘等乡村旅游体验项目,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山下旅游火爆,山上瓜果飘香。“今年6月,我家的50亩枇杷再获丰收,收成超过1.6万斤,带来超过30万元的收入。”村民孟发明种植枇杷50余亩,茶叶10余亩,还成立了孟里农舍休闲农业家庭农场,曾是老渔民的他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新果农。
在桥兴村,像孟发明这样转型上岸的渔民还有很多。在生态保护的同时,桥兴村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目前,瀛湖镇共有枇杷栽植农户1176户。2023年瀛湖枇杷产量500余吨,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
生态好带来生活好。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表示,要牢记陕西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的“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担负起守护中华民族祖脉、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时代责任。(记者 雷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