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创建

 
内蒙古五原县科技赋能发展 品牌引领驱动
加入时间:2023-11-06  来源:农民日报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获200多项“国字号”和“区字号”殊荣的内蒙古五原县位于黄河“几”字弯最北端,是“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核心地带,是全国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五原县树立抓产业就是抓高质量发展,抓产业就是抓乡村振兴的理念,培育形成了葵花、肉羊、果蔬、玉米(糯玉米)、肉鸡、黄柿子、奶山羊等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一条“龙头引领、特色先行、品牌驱动、产业支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五原县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坚持将科技研发应用贯穿耕种管收全过程,强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用品牌引领农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五原县副县长、五原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郭明旺说。
  
  从基地采摘、精选玉米处理、无菌清洗、进口包装真空封装、超高压蒸汽灭菌到成品包装,就是五原县大丰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应用“一小时锁鲜”(非速冻)技术的流程。2020年,大丰粮油启动“傻小胖”鲜玉米高端品牌建设,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推进“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防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工作。
  
  地处北纬41度黄金种植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鲜食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大丰粮油董事长赵杰说:“‘傻小胖’面向高端市场,主打有机、绿色食品,卖点就是保鲜。每天下午4点至次日上午11点为采摘期,10分钟采摘完毕后运往10分钟路程的加工厂进行处理,从采摘到成品包装全程要在一小时内完成,鲜食玉米的保质期可达12个月。”
  
  五原县年种植鲜食玉米4.5万亩,年产果穗约1.2亿穗,年产值约5亿元,培育种植加工企业8家。郭明旺介绍,依托“傻小胖”“加农炮”等加工企业,五原县形成以大丰粮油为代表的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实现全国直抽真空玉米产量第一,被授予“全国真空玉米产业集群示范区”,构建起鲜食玉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除了新兴的鲜食玉米产业,五原黄柿子产业发展势头不减。“五原县依托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形成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电商销售、品牌创建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加工转化能力,推进黄柿子就地转化增值,五原县扶持本地企业研发生产黄柿子火锅底料、气泡水等产品。目前,已有2家企业建成黄柿子火锅底料生产线2条,同时启动了建设黄柿子产业园项目。”郭明旺说。
  
  目前,五原县已成功培育了“傻小胖”“民隆黄柿子汁”等本土特色品牌,又依托科技为发展赋能。在种植环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遥感、地面物联网传感器设备,把数字化生产应用在土壤监测、作物生长、农事管理等环节,实现规模化、精细化、高效化的种植生产和管理;在加工环节,全面推行一小时锁鲜(非速冻)真空包装技术,实现营养成分含量更高,口感更好更香甜;在产品销售环节,建立完善的黄柿子、鲜食玉米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跟踪和追溯鲜食玉米从种植到终端销售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构建全方位智能化管控体系。
  
  截至目前,五原县“两品一标一新”有效认证产品69个(绿色食品5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个),24家143款产品可以使用“国家农安县”字样,44家企业85款产品授权可以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记者 李锐)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