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故事

 
从荒山变身城市绿肺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本
加入时间:2023-11-20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初冬的暖阳下,抬头远望,10多座山峰被层层叠叠的绿色覆盖,互竞姿色。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鸟语花香中,一步一景,可尽享“南粤秘境”的神韵。
  
  这里就是广东省东莞市东南部远近闻名的国家4a景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闻名,在于她繁华中的原生态,在于她多年打造而成的丰富文化内涵,更在于她向世人展现的环保实践新模式。
  
  生态建园,守护绿水青山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92%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优良的养生之所。山水相依、森林密布,园内繁衍着近千种野生植物和300余种野生动物,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
  
  20多年前,观音山还是一片属于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村的集体林,大部分面积都是植被茂密的荒山。1999年,当地商人黄淦波看中其生态价值,作为经营方与石新村委会签订了《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联合开发合同书》,承包期限50年。由黄淦波独立投入资金,由石新村利用集体土地联合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秉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长久建设”的发展理念,观音山每年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对森林资源进行维护,改造林相、林木抚育、除虫防火,对古树名木建案立册,对珍禽异兽栖息地设立特别保护区,对水源地圈定保护范围,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守护住“绿水青山”。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观音山从荒山变身为城市“绿肺”和氧吧,也成为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和康养休闲胜地,为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进入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文化立山,打造优势品牌
  
  如果说绿色生态是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园之本,那么文化内涵则是它的发展之源。“观音山上观山水”,山水之外,更有持续不断的文化活动。
  
  文化赋予山独特的价值,让其生命力蓬勃不息,精神源远流长。观音山自建园之初,始终坚持“生态建园、文化立山”的经营理念,让森林成为传播森林文化、生态文化的载体,从而让游客走进森林、了解森林、热爱森林,保护森林。
  
  如今,观音山不仅是一座生态名山,更是一座文化名山。观音山每年举办近百场各种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搭建文化平台,夯实沉淀文化基础,从而塑造了具有广东观音山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观音山2023年预计总游客量接近130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游客客源80%来自东莞以外,且以青年人为主。目前观音山影响力越来越大,得到的认可越来越多。
  
  责任入心,发展惠及社会
  
  尽管曾遭遇不少困难、历经诸多挑战,但观音山始终坚持以公益事业的发展理念来进行运作,发展惠及社会。
  
  近年来,园区内的古树博物馆充分利用科普教育优势,对东莞全市中小学生以及广大游客开展了公益科普教育活动,全面展示古树在人类生活、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保护古树的基本方法等。
  
  此外,公园还开展森林经营,培育花卉苗木,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项目,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实现林农和村集体增收。直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0个,间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与此同时,观音山的品牌影响力也惠泽当地百姓。观音山周围与旅游、观光有关的配套服务业态不断完善,许多附近的村民或开商店或办餐馆,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从业人员,在家门口看着青山绿水就能把钱挣。
  
  时至今日,观音山作为重要的城市绿肺跃然于东莞版图之上,俨然成为全国“两山论”理念的实践典范。
  
  “绿色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底色,我们必须始终把生态摆在优先位置。面向未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将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自然人文新驱动,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文化新地标。”黄淦波说。(记者林春宏)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