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科技

 
焚烧秸秆害处多 四大误区当厘清
加入时间:2023-11-13  来源:中国环境报  
 

  金秋十月是满目金黄、稻香四溢的丰收季节。然而,丰收过后,如何处理好遗留田地的秸秆成为争议话题。互联网上,关于“秸秆该不该烧”的讨论不止。有人宣扬秸秆焚烧的好处,认为“秸秆烧了几千年都没有污染”“焚烧后的草木灰是最好的肥料”“秸秆综合处理太花钱农民承担不起”。实际上,部分观点站不住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厘清。
  
  误区一:祖祖辈辈都在烧,为什么现在不让烧?
  
  有人表示,秸秆焚烧的历史要追溯到农耕时代,是沿袭上千年的传统农耕方式。烧了几千年,为什么现在说禁就禁?
  
  显然,这样的观点是错误地把秸秆焚烧和“烧荒”混为一谈。在古代,农田里烧掉的是野草,并不是秸秆。当时的秸秆可是宝贵的资源,是农村用能、养畜、房屋修缮的重要原材料。农民常常不遗余力地把秸秆拾回家、堆成垛,变成烧饭、烧炕的燃料,家里也多多少少养着几头牛羊,一亩三分地的秸秆足够牲口的饲料用量,更别提秸秆还能用来做床垫、编草帽、铺房顶等,哪里舍得扔在地里“付之一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人们对秸秆的需求逐渐下降,机械化收割留下长长的茬也难以处理,严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加上一些地区水稻、小麦播种时间紧张,就地焚烧才成了无奈之举。
  
  误区二:焚烧的秸秆是天然的化肥,一举多得,为什么不烧?
  
  的确,焚烧后的秸秆变成了草木灰,含有大量钾元素,是天然的化肥原料,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焚烧对土壤肥力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副作用”不容忽视。
  
  有专家指出,秸秆焚烧会导致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减少,微生物失活,土壤生态系统被破坏,农作物残骸不能被土壤所分解,土壤自身的生态循环无法发挥作用,导致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土壤肥力降低,造成农作物产量的减少。有实验表明,每焚烧一次秸秆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0.2%—0.3%,焚烧秸秆过程中,土壤表层(0cm—5cm)有机质含量平均减少14.56%,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减少4.63%,土壤含水量下降14.68%。据测算,秸秆焚烧后,导致农作物减产5%—10%,直接影响农业收益。
  
  实际上,“还而用之”比“一烧了之”更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秸秆是很好的资源,一把火烧掉,秸秆中的有机质和氮养分等都白白浪费掉。把秸秆归还给土地,有助于将其中的矿质养分和有机物质归还给田地,补充土壤流失的肥力。
  
  误区三:秸秆一把火就烧没了,能有多大污染?
  
  烧秸秆有多大污染,东北地区的人们感受最为真切。数据显示,在东北地区刚刚经历过的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黑龙江省大庆市、辽宁省朝阳市两个城市出现pm2.5重度污染天;11个城市pm2.5小时浓度超过150微克/立方米,其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pm2.5小时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绥化pm2.5小时浓度峰值为735微克/立方米。
  
  如此高峰值的pm2.5浓度,罪魁祸首就是秸秆焚烧。专家分析,每次秸秆密集焚烧后3—4小时,污染物排放快速累积叠加区域传输影响,导致城市空气质量出现不同程度恶化。例如,10月28日21时大量秸秆焚烧逐渐结束后,大庆市pm2.5浓度于29日3时开始连续出现10小时超标现象,3—10时甚至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29日和30日下午秸秆集中焚烧结束后,哈尔滨和绥化市夜间pm2.5浓度由轻度污染骤升至严重污染。
  
  一亩农田秸秆焚烧看起来似乎污染程度小,但是“抛开密度谈程度”显然是不科学的。卫星监测显示,10月28日—30日,东北地区出现大量秸秆露天焚烧火点,其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辽宁省抚顺市等城市火点较为密集。在哈尔滨,一小时内竟然有2500个火点在同时燃烧。这些密密麻麻的火点不仅造成污染物逐渐累积叠加,还通过区域间传输相互影响,加重了区域污染程度。
  
  这样高浓度的污染对人体的损害是巨大的。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当地网民吐槽空气弥漫“烟味”“糊味”“焦味”,喘不过气。
  
  误区四:秸秆烧掉最经济,综合处理还要花钱费时,农民不划算?
  
  对于农民来说,实实在在的收益最为关键。这笔经济账该算,也一定要算清楚。
  
  一算补贴账。为提高农民秸秆还田积极性,近年来各地政府争相发放补贴资金,补贴农民的经济成本。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发布的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显示,对全省行政区域内开展玉米秸秆翻埋还田、松耙碎混还田作业的,省级补贴每亩32元;开展玉米联合整地碎混还田作业的,省级补贴每亩20元;开展水稻秸秆翻埋还田、旋耕还田、原位搅浆还田作业的,省级补贴每亩20元。市级、县级政府也分别针对秸秆综合利用制定补贴政策。
  
  算下来,这笔补贴数目可观。在哈尔滨市巴彦县,省、市、县三级补贴合算下来,如果秸秆全量还田,每亩地能拿到80元。县政府委托农机合作社招募农机手干活,种地的农户不用掏一分钱。
  
  二算肥力账。秸秆还田不仅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实现作物增收,还能节约化肥使用成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表示,在科学的秸秆还田技术下,往往第三年后就呈现增产趋势,平均增产5%—10%,甚至更高。另外,作物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养分投入,化肥施用量可以减少15%—20%,不仅作物不减产,而且地力还提高。2021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的秸秆还田量约4.0亿吨,其养分含量相当于化肥1140.71万吨,以2021年国家农作物平均收购价来计算,秸秆科学还田每亩增产增收50元—100元,节约化肥成本每亩20元—40元。这一增一减,实现了节本增收的效果。
  
  三算产业账。秸秆综合利用不仅惠及农民,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发展。如北京延庆依托农机合作社,建立了一套可持续运行的秸秆收储运模式。采用“农户+农机合作社+秸秆用户”的运行方式,在作物收获后,农机合作社利用秸秆捡拾打捆机进行秸秆打捆回收作业,并支付给农户一定的报酬,再由农机合作社将打捆后的秸秆集中出售给秸秆用户,用于加工秸秆肥料、饲料或燃料等。
  
  农机合作社负责给农户解决净地问题,农户可以得到每亩20元—40元的秸秆销售收入;对秸秆需求企业来说,省去设备投入资金,也不用为找秸秆来源发愁;对农机合作社来说,秸秆打捆业务可以填补每年11月至来年2月的农闲时间,使其全年有活儿干、有收入,拓宽了业务面。(綦健 王宇宁)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