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为什么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突出位置
加入时间:2023-11-2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夏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这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定位。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个论述,对于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至关重要。
  
  定位决定地位,地位决定作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极其宏大和复杂的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中,必然按照各方面、各领域事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轻重有序、缓急得当的战略布局,那些具有特殊作用的领域就会被特别强化,犹如雄浑优美的交响乐,其中必有主旋律和最高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犹如国家发展大乐章中的一段亮丽旋律,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回顾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过程能够看到,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也就是说,因为有“根本大计”的定位,才有“五位一体”的地位,才能开展开创性工作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定位决定地位,地位决定作为,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得到的基本经验和逻辑链条。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笔者看来有3个特别引人关注之处:一是大会由党中央召开,相较于行政系统的业务性工作会议而言,具有更强的政治属性和更高的工作地位。二是会议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比“生态环境保护”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三是会议规格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的专门领域会议等同。这些重要信息表明,这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规格很高,工作部署具有高层次、系统化推进的特点。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突出位置的三个标志
  
  笔者认为,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主要有3个标志: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导,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的主要责任之一,纳入治国理政各领域和全过程。
  
  二是把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标尺,把是不是“绿色”、是不是“美丽”作为评判是否高质量发展的准则之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三是在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实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对建设美丽中国给予优先排序,保证足够的投入强度,优先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对较为脆弱或已遭损坏的生态环境首先进行休养生息和修复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精辟概括为“四个重大转变”,提出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一项重大要求”,这是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突出位置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绘就了美丽中国的最新画卷。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只有那些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具有基础性、普惠性、引领性的领域工作,才能摆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基础性、普惠性、引领性这3个特性,又可分别称为安全逻辑、民生逻辑、经济逻辑。建设美丽中国正是具有基础性、普惠性、引领性的伟大事业。
  
  第一,建设美丽中国对国家安全具有基础性作用。安全第一,国家安全尤其如此。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更为严峻。为了应对可能的安全风险,在保护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同时,还必须在中西部建立坚实的战略后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治理和修复中西部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为巩固战略后方提供可靠的生态环境支撑。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实行的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极大地缓解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状况,保障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使长江、黄河等流域生态系统从“病得不轻”逐渐得到恢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力度很大,保护生态环境任重道远。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中央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其职能包含了保障生态安全,生态环境部门需定期向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建设美丽中国是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必然被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安全逻辑。
  
  第二,建设美丽中国对于社会民生具有普惠性作用。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然要把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要求。人们需要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这都依赖于健康和安全的大气、水和土壤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曾经有一段时期,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发生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稳定。经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蓝天保卫战和碧水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好转,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称赞。现在,很多城市大力建设公园城市,为市民打造生态廊道、骑行步道、口袋公园、城市湿地等,生活品质得到较大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把我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带到“美起来”的新阶段,在生活物质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满足后,为人民提供更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享受,这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深层含义。建设美丽中国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重大使命,必然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力先行,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民生逻辑。
  
  第三,建设美丽中国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复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遇到需求不足、增长乏力的难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活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促使经济形势逐步好转。这些举措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拉动内需、鼓励投资,但由于前几年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不足。过去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建设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但目前这些基础设施已经相对饱和,在这些领域投资所产生的拉动效果也相对有限。
  
  在这种形势下,建设美丽中国就成为启动经济引擎的可选对策。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短板,开展这些治理和修复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可以成为大量投资快速进入的优先领域。国家近期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这是自然生态修复的一部分。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倡导开展生态导向的开发模式(eod),鼓励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开发项目“打捆”进行,以此推动经济增长。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将会产生用工、用材、用能等多种市场需求,从而激发市场供给,带动经济恢复和增长。建设美丽中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然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这是对我国人民向往更美好生活的及时呼应,是指导未来国家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指针。面对这一定位,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思考“美丽中国”的含义。如果把“美丽中国”仅局限于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美,可能不足以涵盖人民对“美丽”的向往和期待,因为美丽不仅来自自然环境美,也来自社会环境美。例如一座城市或一个村庄,我们不仅希望其具有鲜花绿草、碧水蓝天,还希望有艺术化的城乡建筑和人文景观,那些历史遗留的古迹或风貌,也是美丽城乡的宝贵元素。因此,建设美丽中国,要把建筑美、景观美、历史美、音乐美等社会环境因素也包括进来。随着国家发展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美丽中国还可能要把思想美、文化美、行为美等精神层面的因素纳入进来,这是需要我们为之奋斗的美好未来。(作者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林业] 开展科学管护 提升林木质量
[工业] 如何走出一条吉林特色新型工业化
[工业] 老工业区变身幸福家园
[林业] 湖南麻阳:两联两严两共合力治林
[林业] 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稳步推进
[工业] 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农业] 推动绿色农业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
[旅游] 智能化成旅游业新风口
绿色信贷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富武陵
遍地流沙变身黄河公园
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力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延边州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节水产业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 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海洋减塑 助百姓增收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助力美丽中国
变城中村为城中景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