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用好特色资源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加入时间:2022-12-09  来源:人民日报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既要立足特色资源,又要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利益共享才能实现发展共赢,才能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从产业各环节入手,确保销售有订单、增值能分红,就能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走进陕西延安,梁峁沟壑层叠,连片果园延绵。提起苹果,大伙儿有说不完的话。洛川县安善村果农李育宏感慨:“小苹果是‘致富果’‘幸福果’,一年能挣十来万。”创业做电商的崔长峰说:“把老家苹果卖到大城市,一天能发6车货。”目前,苹果产业收入在延安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中占61%,成为覆盖面广、从业人数多、持续效益好、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特色产业。红苹果鼓起钱袋子,也映红了老区人民的好日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延安苹果、赣南脐橙、安吉白茶……近年来,一个个具有地理标志和乡土特色的农产品,驶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面向未来,继续为特色产业谋思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仍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既要立足特色资源,又要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延安土层松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种植苹果。老果园品质退化、效益变低,便推广间伐、矮化种植技术;冰雹和倒春寒影响果树生长,便安装防雹网,探索挖熏烟坑、喷防冻液等方法……当地积极作为,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等方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实现苹果数量质量双提升。实践证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才能把特色资源转化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走进洛川县一家公司,一个个红苹果经过多次清洗、分类分拣、包装入箱,实现从论堆卖到论箱卖的转变。当地还发展了冷链仓储、精深加工等产业,并在乡村旅游上同步发力。一位基层干部满怀信心地说:“要继续采取有力举措,向全产业链延展。”推广标准化种植,让一产优起来;推进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让二产强起来;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让三产大起来……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有助于推动特色产业迈向产业化,持续稳定释放更多发展潜力。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受益是关键。发展特色产业,应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延安支持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签订订单合同,建立分红、股权等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果农成为产业受益者。洛川县果农路红珍算了一笔账:“和果业公司签下订单,不愁销路,品质达标的,每斤比市场价高1块多。”利益共享才能实现发展共赢,才能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从产业各环节入手,确保销售有订单、增值能分红,就能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延安苹果越种越好,延安人骄傲地说:“苹果是老区延安的一张新名片。”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各类特色产业,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乡村振兴,群众的生活必能像延安苹果一样又红又甜。(记者 王浩)
  
  
[旅游] “五一”假期出境游旺销 部分热
[林业] 我国将建国家储备林3600万亩
[林业] 生态惠民 助力低碳发展
[工业] 国内首个热解气化污泥处置项目投
[旅游] 赏花正当时,北京发布10条赏花
[旅游] 赏花季带热乡村游 传统村落焕发
[旅游] 别让旅游乱象随着市场复苏而“抬
[旅游] 多地推出特色旅游专列 推动旅游
海南开展全域综合治水
密云水库上游179条小流域已达
好生态创造好生活(雪域高原绽新
努力做草原上的“一杆秤”
陕西榆林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节约资源 反对浪费
节约数百亿美元!
巴拿马推动塑料循环利用
别让废旧电池在社会上流浪
加强秸秆利用的政策引导
星在云端 遥护自然(美丽中国)
水相依 鸥鸟翔集 宁夏沙湖和谐共生美
赴一场“美丽中国”的人文之旅
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开展精细管护 提升森林质量(美丽中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