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
加入时间:2024-07-2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靳娇娇
 
  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发展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要把握好数据建设、改造提升、种地结合、试点带动四个关键。
  
  摸清家底,抓好盐碱地资源数据库建设。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只有准确掌握盐碱地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盐碱化程度等现实情况,才能科学系统地谋划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应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摸清各地各类盐碱地底数、水资源和特色耐盐碱种质资源现状,掌握盐碱地数量、分布、盐碱化程度、土壤性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和承包经营情况等,完成盐碱地土壤专项资源普查,构建盐碱地资源数据库。在摸清盐碱地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建立盐碱地监测评价与管护体系,完善土壤盐碱化、水盐动态变化等监测网络,监测耕地盐碱化趋势,建立严格保护制度,健全盐碱耕地利用技术规范,确保盐碱耕地质量只升不降。依托数据库和动态监测信息,充分考虑盐碱地区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评价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和盐碱地改造提升潜能,开展土壤盐碱化评估和预警,从而为合理安排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开发布局、技术路径,以及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点任务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因地制宜,抓好盐碱耕地改造提升。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一个复杂、系统、全面的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坚持系统治理就要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正确处理盐碱地改造与区域农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各类生态系统的关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结合适宜性原则开展系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就要根据盐碱地的具体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分类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实现盐碱地治理效益最大化。应根据地理区位、土壤因素、气象条件和盐碱成因等,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地明确各区主攻方向和技术措施,分类推动盐碱耕地改造提升。通过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摸索出针对不同土壤情况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种地结合,抓好耐盐碱品种培育推广及研究。一方面改善土壤盐碱性,另一方面选择种植盐碱地适应性品种。通过双向发力,实现适生种植和土壤改良的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更加生态友好、绿色低成本且可持续的盐碱地治理模式。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现状、盐碱成分、盐碱化程度,分类施策,确定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和品种。对于轻中度盐碱地,以推动大面积增产为目标,重点推广耐盐碱粮油作物和饲草;对于重度盐碱地重在发挥生态效益,促进降低土壤盐度;对于不宜耕盐碱地,则适度发展设施种植养殖,鼓励造林种草提升生态功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应通过组建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和科技支撑组,依托科技创新,推广适宜品种开发。
  
  示范带动,抓好试点工作落实。设立试点的目的是探索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的实践路径和实现形式,从而为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蹚出路子,直接关系到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成效。试点探索既要观照全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又要充分发挥好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关键作用。例如,河北省组织沧州市、唐山市、张家口市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开发利用13项试点任务,探索形成了旱碱麦探墒播种、耐盐水稻标准化生产、苜蓿-旱碱麦轮作、稻渔综合种养等八大产业模式。同时培育了“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使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条延长、产值规模扩大,对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作出有效探索。(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农业] 通江银耳何以长成35亿元大产业
[旅游] 边关引客如潮 国门游热力十足
[旅游]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再添7个
[工业] 把绿色制造融入企业战略决策
[旅游] 广西文旅亮相香港国际旅游展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江西南昌:林下“掘金” 绿富共
磴口县:光伏治沙,“绿洲”带来
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四川文旅
青海湟中:冷凉蔬菜产业成农民增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老人去游乐园被拒 入园门槛也需更适老
把城市更新成果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幸福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