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蒙古:三大标志性战役鏖战正酣 |
加入时间:2024-08-13 来源:中国环境报
|
|
|
人勤春来早,战鼓催征程。今年3月起,“三北”工程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深入推进,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施工人员忙碌作业……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场景、一个个相继开工的项目,展现出内蒙古奋力吹响集结号、全面打响大会战的主力先锋姿态。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拥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沙漠。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草原、耕地面积均居全国第二,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五,沙漠沙地占全国的近1/4,担负着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务量,在“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中占了“两个半”,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精心组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累计防沙治沙1.48亿亩、营造林1.37亿亩、种草3.36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并形成了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虽然荒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
高位谋划,统筹推进
内蒙古自治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三北”工程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加快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施方案》,推动5个治理区和11个重大项目全部纳入国家规划,所有旗县纳入实施范围。2023年造林556万亩、种草1817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49%、140%、151%,切实跑出了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的“加速度”。今年3月,自治区领导先后深入12盟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现场,靠前指挥、参战督战,确保年内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758万亩、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549万亩、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131万亩治理任务。
各地闻令而动、迅速开展。“巴彦淖尔市、旗县区两级书记担任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组建包括9个专项工作组、7个旗县区防沙治沙专班,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出台《巴彦淖尔市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十条措施》《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奖励办法》等,从科技支撑、利益联结等十个方面予以保障,市政府安排200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引导社会各层面投身攻坚战,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巴彦淖尔市副市长张如红介绍。锡林郭勒盟成立以盟委书记任组长、盟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2024—2026年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划分“五区两带多点”治理区域,进行项目包装、综合施策、重点治理,统筹推进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阿拉善盟坚持区域、项目、全民、产业“四联动”,全力推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扎实开展。
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同时,内蒙古紧紧抓住区域联防联治这个“牛鼻子”,重点加强上下风沙口治理和省区边界锁边林草带建设,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与甘肃省林草局签订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与陕甘宁三省四地联合签署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形成协同治理的新格局。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说:“阿拉善告别单打独斗,与甘肃省民勤县签署跨区域联合防沙治沙合作框架协议,集中两地资源和力量,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蒙甘交界区域开工建设了23.9万亩阻沙生态防线,共同阻止两大沙漠‘握手’交会。”巴彦淖尔市与毗邻的阿拉善盟携手在刘拐沙头实施阻沙入黄工程,治理面积10.35万亩,形成20米乔木林挡沙墙、100米灌木林阻沙带、2000米种草固沙网,乔灌草结合立体化施治的格局,有效阻止流沙入侵黄河。
因地制宜,科学治沙
仲夏时节,4台履带式压沙机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的沙地上作业,压沙机前进一米,直径80厘米的大齿轮就会将铺在沙地上的稻草、秸秆精准“植”入沙地里,“编织”成一条条金黄色的沙障。“过去扎草方格和种苗一直依靠人工,效率很低。今年我们引进机械装备压制沙障、栽植梭梭,作业速度比以前纯人工提高了3倍多。”中心工作人员说。
在与黄沙的反复较量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治沙模式,陆续研发和引进推广使用压制沙障机、灌草种子喷播一体机等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的防沙治沙机械装备,治沙方式已由过去的“人海战术”逐步转变为现在的“机械会战”,有效提升了生态工程质量和效率。
巴彦淖尔市以穿沙公路为挡沙骨干网,在道路两侧种植抗旱乔木、灌木林带,将流沙划小单元控住;在高大沙丘迎风坡扎1米方格沙障,集中连片,实施规模化工程固沙,将流动沙丘牢牢固定住;在平缓沙地采取草方格+生物措施,种植沙生灌木,将流沙大面积锁住;为防止沙漠东侵危害黄河和河套平原,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实施187公里长、300米左右宽的锁边林草带建设,将流沙全线挡住。通过系统治理,实现黄河“几字弯”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全面保护母亲河安澜,守护河套平原安全。
鄂尔多斯市统筹整合各领域资源力量,系统实施“三北”工程、十大孔兑治理、绿色矿山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实施林草、农牧、水利等领域重点项目159个,打造库布其北缘锁边林带、毛乌素上风口阻隔带等8个标志性工程,打出防风阻沙、增绿减沙、保护修复“组合拳”。大力推进治理模式、治理机制创新,建立标准化稳价定价种苗供应机制,广泛推广应用智能灌木平茬、智能沙障铺设、植树机器人、无人机飞播等新装备新技术,不断提升防沙治沙成效。全市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完成林业生态建设8000余万亩,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创造了超过5000亿元的生态资产,绿色版图较20年前向西推进了30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3%,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0%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67.35%,入黄泥沙量由每年1.5亿吨减少到3000万吨以下。
阿拉善盟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全部向三大沙漠上下风口和边境地区、省区边界、道路两旁集中,采取“固、封、造”的模式,牢牢锁住沙区上下风口。重点围绕黄河流域、黑河流域和河西走廊、贺兰山地区,精心谋划布局了一批综合治理项目,覆盖了境内三大沙漠边缘、沙源区和路径区。如今,腾格里沙漠边缘已后退25公里,输沙量呈逐年递减态势,腾格里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建成了两条长约460公里、宽3—20公里不等的防沙锁边林草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象。
沙海淘金,绿富同兴
炎炎夏日,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成片的梭梭林绿意盎然,一直延伸到贺兰山脚下。“过去我们主要以放牧为生,导致草场退化。从2014年开始嫁接肉苁蓉,2016年见效,还有国家政策补贴,每年收入能增加8到10万元左右。”茫来嘎查牧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内蒙古围绕发展林沙草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森林食品、木本粮油、沙生植物、中药材、优质牧草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全区林沙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56亿元。在三大标志性战役中,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草树种,根据不同地块特点强化技术装备支撑,积极培育和延长林沙草产业链条,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及其合作组织参与沙地治理的积极性,促进生态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双赢,努力在“沙海”变“绿洲”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阿拉善盟坚持以生态治理带动沙产业发展,依托骆驼、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生动植物资源,引进东阿阿胶等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人工种植、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全产业体系。以沙产业发展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引导农牧民群众和合作社规模化种植人工梭梭、白刺林,全面推广肉苁蓉、锁阳人工接种,目前已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3个百万亩产业基地,吸纳农牧民就业3万余人,人均年增收3—5万元。2023年全盟林沙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力争到2030年打造形成骆驼产业、肉苁蓉产业等多个百亿级以上的沙产业集群。
巴彦淖尔市在磴口沙漠(沙地)治理区,利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光伏板遮蔽了阳光,减少地表水蒸发,利于植物生长,达到发电“生金”,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面积减少的双重功效,形成了“光伏+治沙+梭梭(四翅滨藜)+中药材(苁蓉、锁阳等)+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利益联结”的模式。在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通过工程固沙、人工栽植经济林并间种中药材相结合的模式,治理流动沙丘;在沙海湖、屠申泽两处湿地,利用黄河分凌期进行生态补水实现保护修复,发展旅游业,引导农牧民通过合作社参与治理,形成了“工程固沙+灌木造林+经济林+林下经济+湿地保护修复+沙漠旅游+农牧民利益联结”模式。在河套平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零星沙丘长制,结合不同沙丘特点,“一丘一策”开展治理,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经济林,发展药材制剂、鲜果饮品等精深加工,形成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零星沙丘治理+经济林+林果产品精深加工”模式。在全市11个国有林场,开展抗旱树种草种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建设保障性苗圃,同时发展经济林产业,面向社会开展专业造林服务创收,推动林场可持续经营,形成“林场+育苗+经济林+抗旱树种草种试验示范+可持续经营”模式。
鄂尔多斯市积极构建光伏治沙利益联结机制,项目前期流转土地为农牧民带来增值红利,建设期吸纳农牧民参与工程,增加劳务收益,运营期采取“订单种植”“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生态产业,每年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5万个,促进农牧民人均增收两万元以上。探索推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掏钱买活树”等激励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社会化治理政策,鼓励农牧户以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生态建设。
目前,内蒙古多地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鼓励企业、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沙地治理和产业开发,大力推广应用沙障铺设、智能平茬、飞播作业等机械,不断加大科技治沙力度,提高治沙效率,在祖国北疆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生态防护网。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内蒙古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以更大力度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确保如期完成“三北”工程攻坚战任务,把我国北方地区的风沙“防护服”打造得更加厚实,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白小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