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旅游开发一喜一忧背后的启示 |
加入时间:2024-11-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宋杨 |
|
|
最近的两则新闻,对比来看很有感触。
一则,是北京时间11月15日,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申报的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等7个乡村入选。至此,我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5个,位居世界第一。
另一则,是某地耗资25亿元建设的古城,今年上半年仅有2300人购票,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
一喜一忧,正好也反映出当前不同地方在发展旅游产业时的不同路径。一种是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展现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而另一种,是跟风效仿,导致旅游景观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吸引不了游客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诗与远方”,因此各地也在积极建设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地大物博、底蕴深厚,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文风情,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出众的,优质旅游资源从来不是稀缺品,关键是要找到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模式。而且,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惠及当地百姓,这样的旅游产业才是可持续的。
以此次入选的7个“最佳旅游乡村”为例,跨越了东部、中部和西部,有高原丘陵、平原腹地、沿海岛屿,在地域、文化及发展模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比如,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核心区,当地村民探索出由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式,创造出“与自然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走出了一条全民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之路。烟墩角村所在的山东省荣成市,是亚洲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以石为墙、海草为顶,海滨村民与海洋环境互动共生,烟墩角村天鹅、海草房等自然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定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还有“精准扶贫”理念发源地湖南省十八洞村、羌族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四川省桃坪村、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地浙江省溪头村……乡村旅游发展不仅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创收,还成为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最佳旅游乡村”,正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让美丽中国以一种“小而美”的姿态走上国际舞台。
反观一些地方,在打造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缺乏充分调研论证,没有挖掘自身特色,导致过度建设、同质化严重,古城“千城一面”,无法形成有效且持久的吸引力。有些乡村大拆大建,破坏了原本的淳朴风格。更有部分古城耗资巨大,游客却寥寥无几,甚至最终烂尾,这无疑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令人惋惜。
旅游是人民群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式。而且时至今日,人们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式旅游方式,水泥浇筑的地基搭配木质的仿古建筑,也早已不具备吸引力。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希望通过旅行,深入当地、感知自然、了解人文。各地在发展旅游产业时,也应紧跟这种消费需求的转变,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更好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