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赓续红色血脉 彰显生态之美
——河南新县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观察
加入时间:2022-11-25  来源:农民日报  
 
  “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这里是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不足10万人的新县,有5.5万名优秀儿女献出宝贵生命。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时代虽不同,但在今天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老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奋斗精神。
  
  一县红色经典,百里绿色画卷,古色乡村风情,新县将“红”“绿”“古”三大优势深度融合,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启动“百村传承、百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对50个红、绿资源富集村进行整体提升,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2021年,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的支持下,新县选定田铺乡、泗店乡等6个行政村试点,建设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一幅充满大别山风情的山水田园画卷缓缓铺展,老区人民奔向幸福小康生活蹄疾步稳。
  
  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在加强革命遗址保护的同时,要积极创新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行走在新县,仿佛走进一本红色历史教科书——
  
  柴山保、斑竹园、独山镇根据地,欢庆苏维埃新政权成立的锣鼓震天响,《八月桂花遍地开》传遍四方;新县箭厂河会议,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划为一个完整的鄂豫皖特区,中共鄂豫皖特委应运而生。
  
  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县留下412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800多处文物点和157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新县着力加强红色基因库建设,做到红色文物全部登记保护,红色遗址遗迹专人看护管理,红色文化专人专班研究阐释。同时,注重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新县县长李晓亮介绍。
  
  新县先后成立大别山干部学院等红色教育培训机构26余家,重点打造乡村体察式教学点40多个,大别山红色教育旅游品牌价值达38.6亿元;培育红色人才队伍,创新开展“小小讲解员进景区”活动;成立由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长期研究大别山精神的老党员组成的新县英雄山党支部,为全县党员干部常态宣讲;在示范区率先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编排节目30余个,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造多元立体的全域旅游格局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
  
  大别山青龙岭下,坐落着一个充满豫南风情的传统村落——田铺乡田铺村田铺大塆。
  
  黄墙黛瓦的民居,既有北方的硬朗,又兼南方的灵秀。村前小河潺潺流过,石板路蜿蜒不绝,娇艳欲滴的鲜花与文艺风十足的民宿、客栈、特色小店相映成趣。
  
  “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匠心工坊里,62岁村民胡有荣正在刺绣的鞋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婆家”民宿户主韩光霞把家里的两亩地种上红薯、花生、黄豆、蔬菜,作为住宿游客的食材,既省钱又绿色放心。村民张榕在家门前摆上小摊,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照顾家庭方便了,还比在外打工轻松。”
  
  和其他村一样,田铺大塆曾一度面临村庄空心化、农房闲置的难题。田铺大塆与上海蔓乡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合作,引入创客团队,打造出河南省首个“创客小镇”。
  
  “20多家特色小店,招募本村和附近的村民负责日常管理,村民纷纷开起农家乐、民宿。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整个村子充满烟火气息。”田铺村党支部书记韩家旭高兴地说。2021年,田铺大塆共接待游客7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0余万元,村民自主经营的旅游产业人均增收1.8万余元。
  
  “把新理念、新业态引进传统村落,下乡、回乡的人多了,村民腰包鼓了,豫南刺绣、竹编、皮影戏等传统民俗和非遗文化也得以保护传承。”新县副县长严建强说。
  
  田铺大塆为什么能实现华丽转变?韩家旭总结,一是政府对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进行大量投入,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提档升级;二是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留乡村生态风貌和原始肌理,让游客能看见真正的乡愁;三是示范区的6个村各具特色,与许世友将军故里、黄毛尖省级森林公园等景点串联成线,将红旅、农旅、文旅、体旅等业态深度融合,“一日游”变“多日游”,群众收入大大增加。
  
  严建强告诉记者,新县下一步将加强与湖北、安徽各市县合作,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联合体,推动鄂豫皖红色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开发利用。
  
  乡村振兴依靠什么?
  
  ——项目资金虽然有限,但可以充分发挥其撬动作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项目建设普遍惠及大众;吸引各类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的40个县中,新县被评为a等次。
  
  新县建设示范区有什么经验?新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扶庆福认为,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准确选择试点村,合理规划旅游路线。二是多元投入,将5000万元项目资金聚焦在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红色遗迹保护和挖掘,以此撬动各类资金,项目总投资达5.35亿元。三是注重群众主体作用,项目谋划前大量走访,实施中广泛发动群众、接受群众监督,竣工后第一时间公示,获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23人自愿参与项目管护,213户群众无偿提供土地,免费拆除临时房屋40余间。
  
  “截至目前,示范区项目已形成公益性资产7831万元,经营性资产288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13.6万元。”扶庆福说,“项目初步实现‘少数受益’向‘共同受益’转变,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受益者。”
  
  农民增收是最直观的体现。2021年,示范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同比增长11.8%;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6万元,同比增长13.5%;项目建设带动1920名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
  
  2019年,乘着新县乡土人才工程的“东风”,周厚江来到泗店乡创办罗成寨现代农业园,带动19户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计河、邹河两个脱贫村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
  
  周河乡西河村引进的艺术家杨咏墨给自己定下目标——把西河村打造成全国高校写生基地。杨咏墨算了一笔账:“艺术高校学生每年必须外出写生两次,每次为期半个月。试想,一个300甚至500人的学生团队,在村里吃、住半个月,会给村民带来多么可观的收益。”
  
  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新县出台“999”回归工程、“红城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创业创新。同时,积极引进清华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顶尖专家团队,助力全县文旅产业不断升级。(记者 姚媛)
  
  
[旅游] 让乡村游更有国际范儿
[农业] 土办法助力防范农村露天焚烧
[工业] 用好一企一档 提升监管精准化水
[农业] 山东临清:抢农时打响秋收攻坚战
[旅游]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林业] 福建上杭场村合作发林票促共富
[林业] 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创新实
[工业] 解开企业固废危废管理心结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农业大县如何做好废弃资源再生利
通过国补换新家电后 那些被淘汰
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
网约车一口价被叫停 回归理性才
光盘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人民城市民生为大
上海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更新
高需求低入住率考验养老服务的精度
城中村改造提速 开发商抢夺房票客户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