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山西静乐以绿染川 以绿画山
加入时间:2023-11-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静乐县天柱山风光。刘杰摄

  汾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近日,笔者来到位于汾河上游的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只见一幅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卷沿着汾河铺展开来。在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汾河自北向南流淌,像一条玉带舒展于山岭之间。公园以汾河河道为主体,建有湖心岛、芦苇桥、观鸟台等景观,颇受市民和游客青睐。
  
  作为山西省20处国家级湿地之一、忻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南北延伸20公里,总面积近600公顷,其中近70%为湿地,水质常年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这里春季花海荡漾、夏季清新凉爽、秋季金风飒飒、冬季银装素裹,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监测科工作人员赵晓光介绍,公园集湿地恢复保育、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游览体验等功能于一体。
  
  环境在变,汾河两岸百姓的生活也在变。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以汾河绿色生态长廊为轴,辐射带动沿线地区旅游快速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紧邻湿地公园的神峪沟村,是山西省确定的2022年省级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之一。近年来,神峪沟村挖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康养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结合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全县汾河沿线的18个村庄发展庭院经济等,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垂钓采摘、休闲观光,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还培育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静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宋晓玲说。
  
  静乐县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美誉。天柱龙泉、神烟风洞、巾岩濑雨、文峰凌霄、悬钟神韵、显字佛崖、太子灵蛇、千佛净居等“静乐八景”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近期推出的特色旅游项目主要特点是‘以养代旅,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天然氧吧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今年1月至今,景区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天柱山景区讲解员李翠仙介绍。
  
  以绿染川、以绿画山是静乐旅游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下,在“三山两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引领下,静乐县重点打造“三山两河”旅游品牌,渐成区域优势,辐射其他乡镇,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已现雏形。
  
  “‘三山’即环绕静乐县城区的天柱山、风神山、岑山,‘两河’即贯穿静乐县城区的汾河、碾河。”文化和旅游部派驻挂职干部、静乐县副县长卢胜辉介绍,目前,天柱山已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静乐段汾河已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岑山和风神山正在创建4a级旅游景区,汾河、碾河休闲旅游区域正在创建山西省级旅游度假区。
  
  为解决静乐县文旅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静乐县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红利,并组建县旅游投资运营集团,推动静乐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域内国有景区、酒店、民宿和影剧院、文体馆等旅游闲置资源资产统一划入集团管理运营,通过资产评估和投融资手段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旅游发展资金,构建‘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收益—再投资’的一体化循环运营机制,实现了‘旅游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卢胜辉说。
  
  静乐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宋少勇说:“我们将围绕‘太原后花园、忻州特色县、乡村桥头堡’战略定位,以绿色生态为底色,做优做强旅游品牌,做精做大旅游景区,做美做特乡村旅游,做好做足服务环境,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更好助力乡村振兴。”(赵 晖)

  
  

[工业] 让民企吃下敢闯敢试定心丸
[工业] 瑞昌以竹编文化赋能废弃矿山生态
[林业] 我国林下经济年产值超1万亿元
[工业] 戈壁滩上 给绿电建起临时宿舍
[林业] 以数为媒 传承绿色记忆
[工业] 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保障
[旅游] 跟着赛事去旅行成新时尚
[工业] 工厂游打开文旅新空间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
解锁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
茶山上 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
2元吃席 40年不变的乡村文明
五一假期黄金消费升温 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宁波消保委警示谷子经济消费风险
闲置手机这样处理
广西公布未来3年美丽广西建设的计划表
期待城市在更新中焕发新活力
将产业转型嵌入城中村改造
西安打造书香之城 读者探索更广阔世界
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保障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