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碧水行动

 
传承了不起的中国治水智慧
加入时间:2023-11-25  来源:经济日报  
 

  日前,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

  我国是世界上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翻山越岭的渠系、结构精妙的涵闸、设计巧妙的堰堤,都是古人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势、水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创造性地设计建造而成,蕴含着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

  我国是农业古国,也是灌溉大国。一座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我国水利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为灌良田、护安澜、兴产业提供着有力的支撑。比如,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的洪泽古灌区,始自东汉,延续至今,灌区控制灌溉面积达48.13万亩,是区域农业生产、防洪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灌溉工程遗产是我们研究传统灌溉科学经验和治水智慧的宝库,是现代水利建设最直观的范例。水系连通是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举措。今年入选的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充分利用湿地形态,有机串联起塘、荡、沟、渠,涨水排、枯水补,形成循环畅通的水生态系统。霍泉灌溉工程则多利用自然河道引水,既减少了对自然的干扰,又发挥了对河流生态补水的作用。

  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确保灌溉工程遗产持续焕发生机,相关部门要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编制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大投入,探索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高质量保护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要不断挖掘灌溉工程遗产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工程技术价值、文旅价值和生态价值,使之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持续造福灌区人民、服务地方发展。

  还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馆、推进现场水文化展示工程,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载体,让更多群众更好地认识灌区、了解灌区,参与到保护灌区的活动中来。 (吉蕾蕾)

 

[林业] 内蒙古各地有序推进解决草原过牧
[林业] 青海省林草局评选出10个最美自
[林业] 甘肃高台修复退化林提升森林资源
[旅游] 新疆旅游亮眼成绩单的背后
[农业] 一个村庄的生态逆袭与共富密码
[农业] 建设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旅游] 中国购成外国游客打卡新方式
[工业] 让民企吃下敢闯敢试定心丸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
解锁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
茶山上 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
2元吃席 40年不变的乡村文明
五一假期黄金消费升温 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宁波消保委警示谷子经济消费风险
闲置手机这样处理
新规施行后 如何更好满足群众宜居需求
天津:大城三管提升城市气质
广西公布未来3年美丽广西建设的计划表
期待城市在更新中焕发新活力
将产业转型嵌入城中村改造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