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宝山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 |
从城中村到智慧城 |
加入时间:2023-11-29 来源:中国环境报
|
|
|
从最早的脏乱差“城中村”,到如今绿意环绕的南大智慧城,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南大地区用了十年。如今,南大智慧城在环境品质、综合交通、行政规划方面不断发力,着力打造立体之城、海绵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产业之城。近日,记者来到南大地区的数智中心等地参观,看到了蝶变后的南大地区。
宝山区委书记陈杰表示,新时代的宝山,承载着吴淞开埠“开放立区”、建设宝钢“实业兴区”的深厚积淀,迈上了“科创强区”的新征程。“十四五”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的总体定位,全力打造现代化转型的样本。
早在2018年,宝山区的南大地区、吴淞地区、普陀区的桃浦地区、闵行区的吴泾地区、浦东新区的高桥地区共同被列为上海五大重点转型区域。目前,南大智慧城和吴淞创新城脱胎于南大地区、吴淞地区,已成为宝山区推动转型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高奕奕介绍了南大智慧城和吴淞创新城的模式差异。宝山花了10年时间将南大地区6平方公里全部收储,现在进入整体开发阶段;围绕吴淞创新城转型开发,宝山则于去年创造性提出“企业自主转型+政府局部收储”的新模式。
南大地区的转变,是宝山区全力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的缩影。十年前的南大地区,皮革化工集聚区,垃圾成堆、污水随排。2009年,南大地区被列入上海市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整治工作被提上日程。在南大地区整治过程中,被污染的土壤和水源修复是首要问题。南大环境治理技术服务中心首创“修复工厂”模式,对污染的土壤进行统一收治、统一利用,修复后统一回填。并通过构建“两带、两廊、六脉、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打造水绿交融、疏密有致、多样生态的南大海绵城市系统。截至目前,已完成南大地区9.5万平方米土壤修复、3.5万平方米地下水修复,处置建筑垃圾99万吨。
陈杰介绍,作为传统产业重镇,宝山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有难度,但更有典型意义。近年来,宝山坚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注重形成从长远布局到近期部署、从总体策划到具体安排、从全面统筹到重点突破的推进体系,已经发布“样板区”建设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年内还将发布配套支持政策,瞄准低碳供应链这一牵动性抓手,下好先手棋,争当排头兵。
在平台打造方面,宝山区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高质量的低碳供应链数据库和碳排放因子数据库,集成长三角碳足迹评价数据库,目前平台已经开发完成。
在核心功能区建设方面,宝山区参建宝武百亿绿碳基金,加快打造碳服务核心功能区,推进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园区的示范样板。
同时,宝山区聚焦能源转型,推进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今年全区新能源领域投资备案项目和总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1%和329%。
聚焦项目落地,宝山区揭牌“长江湾”碳科技园,启动上海碳峰科创园项目,上海首个数字化与实景展示交互低碳建筑馆已于7月份正式运营,不断吸引不同领域细分赛道上下游企业,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链。聚焦金融支撑,宝山区积极配合上海申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筹建全市首家绿色金融研究院,打造“碳中和”银行网点,支持区域内龙头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陈杰表示,面向未来,宝山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实施意见的要求,更好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丁波 见习记者杨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