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展林下经济要强化品牌意识 |
加入时间:2024-08-30 来源:经济日报
|
|
|
近来,贵州、湖南、湖北等地持续加大林下经济扶持力度,强化林下、林间、林缘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因地制宜推进森林旅游康养、林木生物质利用等绿色富民产业发展。
林下经济是藏粮于林、藏山于林的重要载体,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地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已达6亿多亩,2013年以来,全国共认定649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有关省份已创建2000多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面积已达6000万亩,占全国林下经济面积的10%;实现年产值近2000亿元,占全国林下经济总产值的20%,亩均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林草局先后出台《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立足不同发展阶段,从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林情地情出发,科学确定林下经济的区域布局、重点领域和经营模式。贵州、江西、广西等20多个省份出台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政策,林下经济产值达亿元以上的省份已有9个,江西、广西林下经济产值更是超过千亿元。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我国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技术较为缺乏,尚未形成优质产能;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适配的机械化作业设备少,制约林下经济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又如,林下经济产品在种养和经营品种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与地方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品牌影响力难以突破地理限制。因此,应破除瓶颈,从多方面着手。
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改善产品质量,走精品路线。加大科技投入补贴力度,引进研发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创新的通道,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速创新资源的流通、交互、配置,不断攻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与实用技术。在产品研发上,坚持做天然产品绿色产品,在质量方面下功夫。在管理上,充分引入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效能和水平。
明确市场定位,强化品牌战略意识,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所在地区的区域优势,将各地主导产业的品类、地域、环境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区域差异化品牌,对产品和市场精准定位。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一区一牌”。积极进行森林与绿色有机食品国内国际双认证,依托电商、产业博览会等平台推动产销精准对接,打造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特色区域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挖掘、讲好林下经济产品品牌故事。
引入“金融活水”,因地制宜创新信贷品种,争取相关部门配套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当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资金需求特点,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贷款品种,着力扩大贷款覆盖面,更好满足林场职工创业转型、林业经营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资金需求。(李小勇 崔子婵)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