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视野

 
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加入时间:2024-09-01  来源:人民日报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展现了中国之治、大国担当
  
  8月2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展示了中国持续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和贡献,阐述了中国携手各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主张。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提供了绿色动力,为深化清洁能源国际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绿色低碳、数智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实现能源永续利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世界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已成为各国共识。顺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能源转型之路。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展现了中国之治、大国担当。
  
  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10年来,中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年均占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40%以上;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累计节约能源消费约14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亿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中国持续推进自身能源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大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广泛开展能源国际合作,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中国动力”。中国积极融入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分享高质量的清洁能源产品,丰富了全球供给、推动降低了全球能源转型成本、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的贡献。中国同各国将“绿色”打造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底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阿根廷高查瑞光伏电站等一大批标志性能源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为所在国提供了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方案。
  
  中国扩大能源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深化清洁能源国际合作创造新机遇。中国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促进能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外资企业共享中国能源转型红利,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加大对清洁能源等领域外商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通用电气、碧辟、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能源投资规模稳步增加,法国电力集团海上风电项目、上海特斯拉电动汽车制造项目、南京lg新能源电池项目等外资项目相继在中国落地。“为适应中国市场对新能源、循环经济等的强劲需求,公司正在扩建新的基地。”德国贺利氏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的成长得益于中国的开放政策和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
  
  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持续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积极做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地球家园。
  
  
[工业] 智能制造让工厂拥有大脑
[旅游] 以红叶之名带红特色文旅
[农业] 特色文化+打开发展新空间
[旅游] 当旅游穿上跨界的外衣 我们究竟
[农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
[旅游] 旅游市场开启双11年度促销盛宴
[农业] 新疆富蕴县:阿勒泰羊产业升级助
[林业] 治沙又致富 闯出绿色路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补短板巩固垃圾分类成果
年轻人消费回归理性 双11如何
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 如何守好老人
四川多地蹚出秸秆五化利用新路子
武汉以设计赋能城市更新
着力打造美丽中国高原特色样板
漫步休闲街区 感受城市新变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文明之风 如何赋美乡土中国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