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昔日垃圾沟 如今绿意浓 |
潼关县马家寨实施历史遗留废渣综合整治示范工程 |
加入时间:2024-10-10 来源:中国环境报
|
|
|
作为曾经的黄金大县,由于早期大规模、高强度的矿业采选和冶炼,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留下了植被损毁、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潼关县始终把土壤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保重点工作和基础民生工程来抓,注重预防、保护优先,上下联动、分类施策,扎实开展历史遗留废渣调查、风险管控与整治,加大土地安全利用和调查修复力度,积极构建科学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不断夯实绿色生态根基。
很难想象,一年前潼关县代字营镇马家寨村头那条臭气熏天的“垃圾沟”,眼下已是草木青青、泉水淙淙,满目秀色。
72岁的村民刘文芳说起村头的“垃圾沟”,话语多了起来:“我小的时候,沟又深又长。后来到90年代,家家户户参与提金冶炼,门口的沟里就成了提金废渣的倾倒地。那时候沟里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更别提鸟了,沟都慢慢被填起来了。现在不一样了,一切都变了。”
马家寨“垃圾沟”的蜕变,得益于历史遗留废渣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的实施,是潼关县打响净土保卫战、践行绿色发展的真实写照。
治理迫在眉睫
冶炼黄金曾经是潼关县的重要产业,提起当时全民提金冶炼的时代,作为治理区管护人员的姚欢长记忆犹新:“那时候,沟沿上的庄稼、路两边的树,全都是厚厚的灰色粉尘,群众在家都不敢开窗户。沟里的水都快断流了。”
姚欢长是西姚村4组村民,当时,他也和大家一样提金冶炼,虽然挣了一些钱,但很快又投了进去。后来随着黄金产业的转型升级,粗放开采的时代很快结束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最后大家忙一场,其实也就是个温饱,没挣多少钱。”拉料倒废渣,长此以往,门前的沟又成了“垃圾沟”。村民一个个也离开家乡,想办法在外地安家落户。
如何让村里留得住人?如何破解“矿竭村衰”的魔咒?潼关县开始了实践探索。组建强有力的转型工作机构,统筹部署谋划,聘请专家编制规划,强化技术支撑,扎实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马家寨历史遗留废渣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牵动马家寨人的热议话题。
蜕变就在眼前
实施马家寨历史遗留废渣综合整治,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同时彻底清理垃圾土层,更换优质土壤,为后期绿化创造条件。
工程通过“废渣原异结合治理、封场整形、拦渣坝、顶部防渗、截排水、覆土绿化、监测”等技术手段,对马家寨历史遗留废渣进行综合整治,有效阻断废渣中重金属污染物向周边环境迁移,消除废渣对周边土壤、水体等环境的影响,保障周边地区居民的环境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马家寨历史遗留废渣所处黄土台塬区,具有黄土厚度大、渗透系数小的特点,且废渣粒度小、污染物容易随扬尘和地表水进行迁移。鉴于此,在治理过程中,潼关县采用主渣堆原位封存、周边小渣堆集中处置的技术手段,“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全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治理后的土壤栽植什么更能固土保水?为了让荒沟重新“披绿”,工程项目负责人闫江涛说:“经过反复尝试,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我们栽植了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丛生大叶女贞、紫穗槐、栾树、国槐等,草坪草籽撒的是四季青,现在看来效果正在显现。”
据统计,工程共治理马家寨周边历史遗留废渣38万立方米,生态恢复面积1.5万平方米,恢复被废渣挤占耕地12亩。
除了科学治理,土壤污染治理还离不开群众的共同参与。听说治理马家寨“垃圾沟”,姚欢长回到村里成为施工人员。如今工程竣工,他又作为管护人员定期在治理区浇水、施肥,精心管护。
产业活力涌动
如今的马家寨“垃圾沟”旧貌一去不复返。这脱胎换骨般的“手术”,修整的是一方水土,重建的是马家寨人的绿色自信。
荒沟重新绿起来了,姚欢长家里的地种上了花椒,加上项目管护员每月的工资,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更加坚定了姚欢长守护家园的决心。
外出打工多年的马家寨新民村的候秀平也回来了。他家5亩地里不仅有花椒,还种植了生地、连翘、红参等药材。他说:“土壤的‘病’好了,周边村上还有经营西红柿、黄瓜等大棚蔬菜的,产值更高。”
随着潼关县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像马家寨的姚欢长、候秀平一样,更多潼关人正把绿色的梦编织在金城大地上。
“我们这里经过治理后,村庄周围环境变漂亮了。周边群众没事也来沟边转悠锻炼,大家有了更高的期待。”谈及未来发展,代字营镇人大主席马驰说:“结合工程治理,我们也在系统谋划,有想法引进清水,让大家也能吃上旅游饭。”
像马家寨这样的历史遗留废渣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在潼关县还有一批批正在治理进行中。当前,潼关县正以更宽视野、更大责任、更高标准,大力推进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家园。(史王萍 李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