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让乡村有名更扬名
加入时间:2024-10-1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磊
 
  民政部启动“乡村著名行动”以来,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3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3万块,大大提升了地名的数量密度和标准化程度,让“无名”的“有名”,让“有名”的“扬名”。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羊肠小道、蜿蜒小河永远回荡在记忆深处。对很多人来说,地名不仅仅是经纬线交织的地理符号,更是伴其成长的印记。地名兼具指称性与历史性,是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我国有数十万个行政村、数百万个自然村和居民点,使用超过千年的古村落名数以万计。一个个地名,承载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一名历史地理学家指出:“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正因如此,对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等进行规范命名,当怀有对历史的敬畏,充分关照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沿革以及社会观念,推动乡村“著名”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诗人诗句中的愿景,正在广袤乡村成为现实。时下,为乡村“著名”已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防止命名简单化、随意性、盲目性,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此前,针对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洋地名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也提示我们:为乡村“著名”,不能只靠闷头冥想,而要与历史展开“深情对话”,向当地居民征集建议,提高地名文化内涵,彰显乡村和美气韵,让地名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特色符号。
  
  如今,人们对乡村空间精细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实施以及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规范地名既有助于指路辨向,也能助力完善乡村治理。在湖南泸溪县五果溜村,农田旁一条乡道立起了“五果路”的路牌,为游客指引方向;在浙江等地,一些乡村安装的“数字门牌”,成为当地村民享受便民服务的“入口”……为乡村“著名”并完善相关设施,解决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命名不规范等问题,有利于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活跃乡村文化,让地名焕发出新的价值。
  
  “著名”也是助发展。让地名承载的文化内涵,连接人们的精神追求;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助力打造精品旅游示范带;推出带有地名标志的“乡字号”农产品……让地名在传承发展中彰显新光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吸引力、发展助推器。
  
  
[旅游] 可感知 可交互 可延伸 文旅新
[旅游] “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跨越千
[旅游] 雁门关下文旅兴 长城古隘焕新机
[工业] 云南昆明加快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
[农业] 让乡村既能寄托乡愁 也能承载梦
[旅游] 新疆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旅游] 走进服贸会:科技带来文旅新体验
[工业] 企业清洁生产为替代修复提供新思
安徽旌德怎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
美丽陕西:绿水青山里藏着幸福密
远山新绿 白沙雨林的两山答卷
忘不了的乡愁 如何成乡村振兴流
黔东南州深做山水文章 探索民族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你如何处理大
旧家具扔比买难 不妨从垃圾清运
新华视点:遏制农村高额彩礼 该
推进以旧换新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
循环校服应如何推而广之
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花园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
《十堰市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房前屋后做起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