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矿山生态修复需标本兼治 |
加入时间:2024-11-0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戴光军 |
|
|
生态环境修复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有一些矿区、石场的实际修复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做到标本兼治,还需从多方面着力。
治标是生态修复的第一步,也是最直观的行动体现。比如对矿坑进行填埋,在裸露的山体上种树、播撒草籽等,这些措施能在短期内让破败的景象有所改善,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扬尘污染。但仅有停留在表面的治标之举,无法让生态真正恢复。草籽可能因为缺乏适宜的土壤环境难以生根发芽,填埋的矿坑若后续没有进一步的稳固措施,有塌陷的风险,或者造成新的地质灾害。
要治本,必须深入探究生态问题的根源。过度开采是首要因素,背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取利益,不惜破坏环境,使得山体破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成本,从源头上遏制过度开采行为。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开发者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承担起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
科技创新在生态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土壤改良技术,可以改善被破坏土地的土质,使其重新适合植被生长。比如研发新型的植被培育方法,培育出适应恶劣环境、生长速度快的植物品种,加快生态恢复进程。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生态修复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修复策略。同时,要加强对生态修复项目的评估验收,对不达标或弄虚作假的项目实施处罚。
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十分重要。许多应付式的修复工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些人没有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明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对那些搞形式主义的修复项目进行举报。当整个社会都形成重视生态的氛围时,生态修复工作才能真正扎实推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