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引领全球生态治理 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加入时间:2024-11-2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钟寰平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期间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站在新的起点上,二十国集团应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做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这一重要讲话,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又聚焦全球治理改革,为二十国集团更好地开展合作、发挥作用,提供了理念引导、方向指引以及行动路径,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智慧和担当。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吁全世界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多次就共同构建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方能让全球生态治理之路行稳致远。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重要平台,二十国集团汇聚了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承载着国际社会对其以更有效治理推动世界经济行稳致远的共同期待,理应担起时代责任,坚持伙伴精神,加强团结合作,为进一步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凝聚强大力量。
  
  要坚定维护多边主义,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全面有效落实各项国际公约。各国应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以多边环境公约和相关机制为依托,就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加强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各尽其责、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发达国家应正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历史责任,率先行动大幅减排,并切实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要坚持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世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各国应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打造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中国愿同各方持续深化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矿产、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要坚持先立后破,推动清洁能源平稳有序替代传统能源,确保能源公正转型。当前,能源转型已成为影响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合作的关键因素,应充分尊重各国不同国情和能力,推进能源公正转型,让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坚决反对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共同努力畅通供应链,维护能源市场和价格稳定,努力实现人人获得可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能源低碳绿色转型目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生态治理,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各国同气连声,共商生态保护大计,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能共享充满生机、清洁美丽的世界。未来,中国将继续以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与各国一道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农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
[旅游] 旅游市场开启双11年度促销盛宴
[农业] 新疆富蕴县:阿勒泰羊产业升级助
[林业] 治沙又致富 闯出绿色路
[农业] 稳健机制筑牢粮安根基
[林业] 湖南汉寿:播撒防火种子 守护绿
[农业] 综合利用 盐碱地变丰产良田
[旅游] 超长假期或带火旅游市场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补短板巩固垃圾分类成果
年轻人消费回归理性 双11如何
部分城市机械车位长期闲置沦为摆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 如何守好老人
四川多地蹚出秸秆五化利用新路子
武汉以设计赋能城市更新
着力打造美丽中国高原特色样板
漫步休闲街区 感受城市新变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文明之风 如何赋美乡土中国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