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串门式文旅让京津冀越走越亲
加入时间:2025-01-15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张全林
 
  互补的文旅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广阔的客源市场,文旅业发展潜力巨大。为迎接新年之旅,京津冀携手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三地居民热络“串门”,共同感受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参观历史古迹、打卡新式地标、领略海湾风景、驰骋坝上草原、纵享山乡田园……丰富多样的文旅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大数据客流监测显示,京津冀三地已互为重要且热门客源地。三地文旅部门不断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游客“互相串门”已成常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创新协作的方针,不断加大文旅协同共建力度,京津冀旅游圈已成为我国文旅市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
  
  热络的文旅互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结果。十多年来,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内高铁总里程已超2600公里,“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持续提速,推动了三地文旅协同发展,产品互推、客源共享,错位发展、融合共赢,为“串门式”文旅打下了坚实基础。
  
  “串门式”文旅是一种注重深度体验、文化传承与互动交流的新兴旅游模式,正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该模式打破了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倡导游客像走亲访友般深入当地生活,在与当地人的互动交流中深度体验当地文化。这种旅游模式不仅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行体验,还在文化传承与交流、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传统旅游往往局限于参观著名景点,游客如浮光掠影般匆匆一览,难以真正触及当地文化的内核。“串门式”文旅则截然不同,游客走进当地人家,与他们一同起居饮食,参与日常劳作,聆听家族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能够深刻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收获的是心灵触动与文化滋养。
  
  京津冀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一脉相承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三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开展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等合作,具有天然优势。这种“文旅联姻”,不仅促进了各地人文交流,增强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也通过定制化、高品质的文旅产品供给,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旅游热情,为文旅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要把“串门式”文旅做精彩,就不能满足形式上的双向互动,还要根据本地特点开发针对性强、质量高的文旅产品。要注重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文关怀上下功夫,增强游客的幸福感、满足感。要持续深挖旅游资源、设计文旅亮点、塑造地域形象,及时呼应游客的期待和需求。只有练好内功、做优服务、突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串门”。
  
  “串门式”文旅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优化供给,培育消费新模式。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围绕消费者最感兴趣的玩法,不断开发和创新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文旅产品。要发展差异化、特色化旅游项目,开发兼具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的旅游主题线路,建设汇集多种产品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基地。此外,要以“串门”为牵引,推进“旅游+”发展,探索“+文化”“+研学”等跨界融合,培育更多旅游消费新业态。
  
  通过打造消费新模式、新场景,让三地的历史文化、音乐演艺、特色美食、体育赛事等为游客带来新体验,让本地的旅游装备、绿色食品、特色文创产品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实现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值。只要三地密切合作、无缝对接、互送游客,形成良性循环,文旅这盘大棋就会越走越活。
  
  
[工业] 一座重工业城市的生态蝶变
[旅游] 冰雪旅游快速升温 冰雪经济乘着
[工业] 推动氢能应用加速向工业领域拓展
[旅游] 串门式文旅让京津冀越走越亲
[旅游] 内蒙古锡林郭勒 冬季旅游热力绽
[工业] 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林业] 泾川 为甘肃集体林改探新路
[林业] 湖南:自留山用起来 能为农户赚
陕西合阳废弃矿山变身绿色聚宝盆
汇聚涓涓细流 守护青山绿水
陕西安康在青山绿水间绘就安居乐
加速绘就吉林冰雪经济壮美新画卷
两山转化这道必答题 安顺这样解
加快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浙江经验
以旧换新加力扩围 促消费补贴持
以旧换新催旺家电市场 有望开发
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惠
求新更求质 以旧换新释放内需潜
服务城市更新 提升居住品质
美丽海湾 美好空间
扩大内需 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将加速构
美丽江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