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许多候鸟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
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上,是候鸟迁徙环节中的关键生态驿站。近年来,连云港通过以候鸟栖息地保护为核心、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候鸟保护体系,让这里真正成为候鸟的“安全驿站”与“温暖家园”。
连云港湿地资源丰富,构建起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候鸟迁徙通道为主的保护网络体系,现有森林公园6处,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小区63处,省级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2处,省级候鸟迁徙通道(第一批)1处,国家重要候鸟栖息地2处。
在坐拥“先天优势”之余,连云港还充分借助法治力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立好规矩”。早在2018年,连云港市就出台了国内首部保护滨海湿地的地方性法规《连云港市滨海湿地保护条例》,通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形成制度合力,从湿地用途管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到违法行为惩处织密法治保护网。
此外,连云港还通过污染清理、地形修复、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等“微创手术”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滨海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目前,连云港在临洪河口湿地建立了市级野生动物管护站点1个,在绣针河口、青口河口等候鸟迁飞关键点,安装智能物联网摄像头6个,利用视联网技术和野生动物识别系统,构建鸟类栖息地远程监测网络;结合大数据、ai智能监测等手段,利用无人机巡航、电子监控共同织就200平方公里巡护网络。借助科技的力量,让破坏鸟类及其栖息地的违法活动无所遁形。
如今,连云港已初步形成多维立体的候鸟保护体系,并以“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行动”为契机,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新格局。通过保护手段、法制建设与生态修复并举,濒危鸟类重现连云港,令人振奋。根据观测数据显示:自2021年实施候鸟栖息地修复以来,滨海湿地新增9种珍稀濒危鸟类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白鹤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以及白琵鹭、灰鹤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其中,东方白鹳单次记录种群数量由2021年的56只增加到800多只。(刘浩 丛日杰 袁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