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科技

 
智能农机让农民慧种地
加入时间:2025-06-03  来源:经济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支撑,智能农机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作业成本,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技引擎。
  
  多年来,我国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从北方平原到南方丘陵,智能插秧机、自动驾驶农机、精准施肥设备等现代装备正逐步替代传统耕作方式。目前,全国农机保有量超过2亿台(套),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过220万台(套),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1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分别超过97%、88%、91%,大宗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机械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型升级。
  
  一系列支持智能农机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现代农业注入强劲动力。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2024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扎实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同年10月份,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强调持续推进智能农机创新,在规模化应用场景下实现精准整地、精准播种、变量施药、变量施肥、变量灌溉、收获减损、运输减损、仓存减损、秸秆合理利用等精准作业。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智能农机从研发到应用构筑了全链条支持体系,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力量。
  
  在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同时,智能农机还存在资金补贴力度不足、产品同质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智能农机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因此,要有针对性地施策,让农民“慧”种地。
  
  一方面,完善智能农机购置资金政策,增强智能农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对农机装备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为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创新“先租后买”“融资租赁”等灵活购置模式,降低农户使用智能农机的门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智能农机的本土化适应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地形条件研发差异化、定制化智能装备,满足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需求。
  
  另一方面,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推进5g网络、物联网等智能农机发展所需的数字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并不断完善,构建起覆盖全面、运行稳定的智慧农业数据平台,满足实时数据传输、云端计算和远程操控等需求,为智能农机的精准高效运行提供坚实支撑。强化智能农机操作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智能装备应用能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农机的专业人才,为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发展智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多方协同配合,推广“农机+农艺+农信”一体化服务模式,建立智能农机托管中心,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作业成本,提高智能农机使用效率,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智慧农业全产业链。(付胜南 郎珺荷)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