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水返黑返臭怎么办 来看川里河的治理经验 |
加入时间:2025-06-08 来源:中国环境app
|
|
|
初夏,万物并秀。
漫步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川里河畔,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生机盎然的水生植物与岸边追逐嬉戏的孩童、悠闲散步的老人,以及空中飞翔而过的小鸟,共同构成一幅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然而,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
“那时候,河水变得又黑又臭,晚上刺鼻的气味熏得人睡不着觉,窗户都不敢打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家住川里河边的李阿姨告诉记者。这条川里河,曾在2021年顺利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并成功销号,却在2023年夏季再度出现黑臭反弹。
2024年上半年,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要求,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淮河局)对流域内的17个县城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情况开展监督抽查。淮河局派出执法应急处工作人员赶赴盐城进行摸排。淮河局执法应急处二级调研员黄永生告诉记者,连日来,他们持续对川里河沿线开展水质巡查监测。巡查人员携带专业检测设备,对河道沿线进行拉网式排查,甚至深夜仍在闸口值守。
排查很快有了结果。“附近市场的雨污未完全分流,截污闸门关闭不严,导致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对水体影响日益严重。”黄永生说。
明确原因后,淮河局立即将问题上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并由水生态环境司向地方反馈。阜宁县政府接到反馈后迅速成立了由县领导挂帅的整治专班,整合住建、水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力量,迅速开展黑臭水体的全面整改工作。
“我们先对沿线所有排口进行全面排查,搞清楚水到底从哪来、往哪去。”盐城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马志军介绍,通过重点对闸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在上游加装活水泵站,新增污水管网,确保雨污分流彻底到位。
数月奋战,2025年初,川里河的治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记者在现场看到,曾经黑臭的河道已经恢复清澈,水体顺畅流动。同时,生态修复工作也同步推进。沿河种植的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大幅提升了河道生态的自净能力,鱼群重新回到河中,河道景观也焕然一新。
“现在河水终于清澈了,晚上还能带孙子来河边散步,再也闻不到臭味了。”李阿姨开心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淮河流域从最初的地级市黑臭水体整治销号,到如今的县域、乡镇、社区黑臭水体“啃硬骨头”,整治工作正逐步由点到面,向流域系统治理迈进。“对于返黑返臭的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地方建立起‘发现—整改—回访—长效’的整治闭环,防止一治了之、问题反弹。”淮河局执法应急处副处长周涛介绍。
淮河流域在黑臭水体整治方面逐步形成了“前哨发现、快速通报、现场核实、联合督办、经验总结”的闭环工作机制。通过问题图谱、典型案例汇编、问题清单、销号复核等手段,实现了从单点治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整治黑臭水体的关键,在于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的治理体系。”周涛表示,“我们不仅仅是管好一条河,更要带动一类河、一个片区都管好。”
据统计,截至2025年5月,淮河局累计对63个次地级及以上城市、48个次县级城市以及17个县城进行了监督抽查,发现并督促整治黑臭水体185个,有效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县级城市和县城完成年度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黑臭水体整治的脚步并未停止。为确保治理成果长期保持,防止问题再次反弹,淮河局推动地方建立了长效治理机制,实施网格化巡河管理,每周定期巡查,每月通报水质监测数据,构建起严密的治理网络。
如今的川里河,不仅告别了黑臭困扰,更成为居民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每当傍晚,河岸边都充满着欢声笑语,生动体现了生态环境改善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用数据证明河水达标,而是用老百姓的口碑证明水体真正变好了。”周涛说,“等到群众不再投诉、不再绕路走,才是实打实的治理成效。”(记者 邢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