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

 
退捕渔民开启新生活
加入时间:2025-06-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长江十年禁渔,影响最直接的是沿岸的渔民。渔民退捕上岸后,从生产到生活,都面临着巨大变化。如何帮助他们在岸上安家,找到新的工作,适应新的生活?这些都需要各地各部门合理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帮扶、妥善予以安置,确保退捕渔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今年,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五个年头。刚刚公布实施长江禁渔时,“退捕渔民怎么办”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如今,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到位了吗?渔民退捕后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十年禁渔“下半程”,退捕渔民生计保障该如何持续强化?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支持创业、公益岗位等,促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实现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全覆盖。记者走访江西、安徽等地发现,有人通过学习新型生态养殖技术,办起了螃蟹标准化养殖基地;有人办起了纸制品加工厂,带动几十名村民灵活就业;还有人成为江豚巡护员,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兜牢民生底

  退捕上岸,看似只是从船上搬进楼房,但渔民们需要适应的远不止居住条件,更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退捕渔民上岸后,退出的是旧身份,走进的是新生活。

  “以前在船上,风里来雨里去,收入全靠运气。”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一处养殖塘边,52岁的退捕渔民马五一正在与当地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小达交流。他的妻子在一旁点头,“上岸后,生活更方便了”。不远处崭新的安置房楼群中,有他们现在的家。

  对老一辈渔民来说,在长江上漂泊半生,没有稳定的社保,最担忧的莫过于今后的生活保障。为此,各级政府推动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退捕渔民“老有所依”。“以前渔民全家挤在渔船上,老人养老、小孩上学都是难题。”刘小达说,“现在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政府都给买了养老保险,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全方位的民生改善,让退捕渔民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的安居梦想。

  截至2024年,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已基本完成,动态实现全部退捕渔民各项保障政策措施全覆盖。沿江10省(市)共有退捕渔民23.1万人,其中14.5万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人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其中5.8万多人已开始领取养老金。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民政部门将1.2万名生活困难的退捕渔民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应救尽救”。

  以安徽铜陵市“一对一”结对帮联工作机制为例。242名镇村干部与592户退捕渔民结成对子,5年来累计解决就业、创业、医疗等实际问题2336个。截至目前,铜陵市累计投入补助资金近亿元,全市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和参保率动态保持100%。

  除了经济补偿和社保兜底,各地还积极探索多元化帮扶措施。在湖南省益阳市,洞庭湖湖心岛的渔民被集中安置在“渔民新村”,政府特意保留原有的邻里关系,让“船上的邻居”上岸后依然做邻居。贵州结合脱贫攻坚、水库移民、生态搬迁等政策,对渔民的住房安置、子女教育以及养老等方面问题都作出了妥善安排。

  为继续巩固安置保障成果,下一步,沿江各地将重点跟踪就业转失业、低收入以及可能返贫致贫的渔民,优化帮扶措施,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将其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机制,针对性开展救助帮扶和就业援助,确保退捕渔民生产生活得到合理保障。

  拓宽就业路

  对很多退捕渔民来说,“上岸后能干什么”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帮扶过程中,各地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在发放一次性补贴的同时,持续投入养老保险和技术培训,确保渔民长期受益,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从最初的迷茫不安,到如今积极投身各种产业,越来越多退捕渔民找到了人生的新舞台。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57岁的退捕渔民毛国启驾着巡护艇,缓缓驶过他曾经撒过网、捕过鱼的水域,专注地寻找跃出水面的江豚。他和队友每天早上8点出发,经常要到下午4点多才能结束巡护工作。“我很热爱江豚保护这项工作!”从小在鄱阳湖边长大的毛国启,对这片湖水有着深厚的感情,退捕后他选择留下,守护这里的江豚。

  许多渔民和毛国启一样,完成了从捕鱼到护鱼的转变。如今,各地由退捕渔民组成的志愿者巡护队已成为江豚保护的骨干力量。他们熟悉水情、了解鱼类习性,在禁渔执法和生态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村民马明锁2020年退捕转产后,当起了护渔员。“巡护工作非常辛苦,可看着长江的生态越来越好,我打心底里高兴。”四川省泸州市共组建渔政巡护队伍10支,巡护人员155人,落实了巡护队员工资待遇、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保障,确保退捕渔民参加巡护队总体收入与退捕前基本持平。

  退捕渔民上岸后,有了更多职业选择。当涂县是安徽省退捕渔民安置的典型地区,“捕转养”成为主流。当地政府结合水产养殖优势,引导渔民转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休闲渔业等产业,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渔民提供技术指导。“我们每年组织两次至三次技术培训,手把手教他们养殖技术。”当涂县湖阳镇西湖社区党支部书记沈雪保介绍,“从水质管理到病害防治,确保渔民们真正掌握新技能。”

  作为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42岁的张帅用退捕政策资金作为创业启动金,走上了螃蟹标准化养殖的道路,目前养殖规模达到200多亩。“政策好,自己也得努力。”张帅的这句话道出了成功转型的关键。在地方政府牵线高校提供的技术指导下,他不断学习养殖技术,去年基地大闸蟹产量近5万斤。他还为其他退捕渔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技术培训,今年已有两位渔民在他的基地学习,准备开办自己的小养殖场。

  马五一的养殖场就在当涂县湖阳镇长江流域退捕渔民“捕转养”水产养殖基地中,许多邻居跟他一样,都是退捕渔民。如今,当地累计建成“捕转养”产业面积13833亩,吸纳了519名退捕渔民转产就业。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地方渔民退捕后,从事养鱼、卖鱼、做鱼等工作,还有很多人合伙成立了合作社,从事水上运输相关工作。

  还有一些渔民彻底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水域,尝试进入新的领域。在鄱阳县莲湖乡毛家村,45岁的退捕渔民毛永红开办了一家纸制品加工厂,为几十位退捕渔民提供灵活就业机会,每人月收入可增加2000元左右。“有些人要照顾家里,不方便外出打工。我这里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可以把原材料带回家加工,所以很多渔民有空闲就会过来赚些生活费。”毛永红说。

  记者调研发现,部分退捕渔民在转产就业过程中,还面临技能不足、就业渠道有限等问题。对此,各地各部门根据渔民各类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转产安置方案,拓宽退捕渔民的就业渠道。

  当涂县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厅开设“退捕渔民就业窗口”,为退捕渔民提供就业推荐、职业介绍、创业培训等“一站式”就业服务。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渔民零工市场目前已开展企业、零工招聘会48场,输送零工服务3万余人次。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家劳动密集型食品企业吸纳了100多名退捕渔民就业。

  转型起好步

  禁渔并非终点,而是区域产业转型的新起点。长江十年禁渔如今已行程过半,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围绕禁渔政策,各地正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我们计划在水产养殖大镇——湖阳镇率先试点数字渔业技术。”刘小达介绍,当涂县正在推进一个为期3年的现代渔业发展项目。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改造、智能养殖系统建设等,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重塑传统养殖模式,实现渔业养殖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将显著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

  禁渔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催生了新业态。鄱阳县白沙洲乡和莲湖乡两所渔民驿站,是江西省首批长江大保护渔民驿站。其主要功能是传承展示渔业文化,帮助渔民转产就业。驿站针对渔民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特点,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在驿站帮助下,许多渔民端起了生态观光游的“饭碗”,范冬才就是其中典型代表。退捕后,他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开办了渔家农庄,年收入超过10万元。如今他的农庄不仅经营餐饮住宿,还成为退捕渔民就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带动其他渔民月增收3000元以上。

  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基地所在的和悦洲旁,有一座千年历史的大通古镇。“禁渔以来,江豚频繁出现在大通古镇附近的长江水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负责人陈燃介绍。当地围绕“长江古驿江豚小镇”主题,优化旅游规划,启动古镇建筑修复工程等项目。在旅游开发中,从景区标识到文创产品,从研学课程到民俗活动,江豚都成为重要主题。2024年,大通古镇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0.2万人次,同比增长30%。

  下一步,随着禁渔政策深入推进,各地还将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发展韧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