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加入时间:2025-06-26  来源:《求是》杂志  作者: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遭受物种灭绝、栖息地破坏等威胁,引发社会各界对环境和发展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新认识。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结,开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事业新篇章。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旧严峻,需要珍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会,停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趋势。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引领推动《公约》取得历史性成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中国方案,促进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彰显了全球环境治理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责任担当。

  一、提出并引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公约》取得历史性成果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明年昆明大会的主题,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总书记连续3年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呼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提出凝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共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进程、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公平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秩序等4点倡议,郑重宣布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务实举措,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

  自《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宣布中国将成为《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昆明大会)主席国,至《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开幕式交接主席国职责,中国在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作出显著贡献,并作为《公约》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主席国,以非凡的智慧和毅力,推动cop15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的云南昆明,绿树荫荫、花香四溢,春城开启“美颜”模式,欢迎从世界各国前来参加cop15的朋友们。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始终以最高的政治意愿和最强有力的务实行动推动《公约》进程,呼吁各方同向而行,保持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良好势头。发布《昆明宣言》等高级别政治成果文件,推动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等一揽子决定,为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蓝图,被国际社会视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趋势的历史性成果。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政府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彰显了中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事业的责任担当和坚定决心,有效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信心。cop15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誉,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中打下深深的中国烙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的领导力以及“昆蒙框架”的历史性里程碑意义,赞之为人类与自然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进一步凝聚政治共识、注入政治推动力,在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牵头发起“昆蒙框架”实施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昆蒙框架”实施倡议旨在打造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自愿参与、体现政治意愿的合作平台,推动各方携手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环境挑战。此后,中国相继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公约》缔约方大会等多个国际场合举办相关活动,持续推动“昆蒙框架”实施倡议走深走实,目前已有26个缔约方及相关国际组织响应。2024年10月,cop16期间,中国继续发挥领导力,针对《公约》资金机制提出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方案,推动资金议题在南北方之间达成一致。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理事会审批通过了首批支持的9个项目,覆盖15个发展中国家。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为“昆蒙框架”长期目标以及行动目标的达成、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称赞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一直表现亮眼,与中国相关的众多项目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以中国实践为世界提供可行方案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数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孕育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深厚文化底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和丰富实践出发,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全面深化齐抓共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格局,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提供了中国样本、作出了中国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形成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等转化路径和生态市场、生态旅游等实践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释放出无限经济价值。以示范创建为载体,建成7批共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积极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注重以自然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产权流转、生态产业开发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今天的中国大地,科尔沁沙地正重现往日草原景观,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阻沙防护带编织的“绿色围脖”,大熊猫等300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我国重要生态空间、珍贵濒危物种和栖息地大规模、整体性保护的成功实践,在全球生态保护治理的长歌中谱写了精彩的中国乐章。中国于2023年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涵盖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通过采取“全政府、全社会”方式,中国推动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响应、全民参与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建立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分级压实责任,加大管理、投入和监督力度,为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方向和行动指引。建立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机制,积极引导企业采取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生产经营方式,深化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价值链,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并进、各尽所能、合作共赢,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维护公平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秩序,坚定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强大合力。”中国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绿色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共同努力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子孙后代打造一个生机盎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广阔的匈牙利大平原,匈塞铁路轨道不远处,一排排鸟巢错落有致地筑造在岩土壁上,这里是崖沙燕的栖息地,约有几百只崖沙燕在此栖息。匈塞铁路修建过程中,中国建设者们倾力保护崖沙燕家园的故事,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也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缩影。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会同31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推广生态友好型技术和产业模式,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汇聚智慧、注入动力。此外,依托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澜湄国家绿色合作、中非环境合作等多维合作架构,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南南环境合作关系。通过开展联合保护项目、建设跨境生态廊道、开拓环保产业和技术合作等多重行动,推动实施系统破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国际合作。通过打造各国政府主导、区域协同、民间参与的立体化合作框架,引领实现生物多样性治理从理念共识到机制创新的跨越。

  “我们都致力于同一个目标,即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1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建设这样的世界,要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妥善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中国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将继续坚定不移践行多边主义,为达成务实可行的国际文书作出积极贡献,以开放的姿态、扎实的行动,推进有效、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更多正能量。
[旅游] 44名老挝华裔新生代开启游学普
[旅游] 走,去桑科草原过“营地慢生活”
[旅游] 四川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
[旅游] 我国入境游持续升温
[工业] 我国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新
[旅游] 苏州园林:“咫尺乾坤”邂逅千年
[农业]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绿色通道达境
[工业] 前5月我国绿电交易量超过220
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架起中
四川小金县“金山玫瑰”采摘溯源
广西隆安: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
浙江乡村:时令果蔬迎丰收 “甜
广东高州贡园古荔“老有所依”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以旧换新拉动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
城市更新需下足绣花功夫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