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视野

 
让中国种子丰盈世界粮仓
加入时间:2025-07-09  来源:农民日报  
 
  烈日将水田晒成一片流动的金箔,挽起的袖口在蒸腾的暑气中起伏。一株承载袁隆平院士遗志的杂交稻秧,在世界版图上交织成中国种业的突围密码。从“吃不饱”到中国粮食出口,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袁粮”)这家中国本土企业,用十年探索给出答案——自主创新与优质资源整合的双轮并轨,在神州大地上奋力书写着中国种业的自强密码。
  
  2009年,袁隆平院士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红色印章盖在合作协议上,安徽袁粮就此诞生。当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亲手为企业题名时,少有人料到这颗种子将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的安徽袁粮集团作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资质的种业新星,已经成长为中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商品种子前20强,杂交水稻业务跻身全国前十。
  
  种子的“超级母亲”
  
  在湖南长沙育种基地,一株代号y58s的水稻被科研人员视若珍宝。“这是我们的‘护国之宝’,袁老亲口赞誉的‘超级母亲’。”年轻的育种专家轻抚稻叶,言语间充满敬畏。这株神奇的不育系,不负众望地孕育出136个优质杂交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亿亩。广袤的田野见证着它创造的奇迹——增产粮食150亿公斤。
  
  高温曾是水稻稳产的噩梦。而袁粮科研团队培育出的高温钝感型不育系“摩6s”,让水稻在热浪中依然挺直脊梁,破解了热害减产的千年困局。另一项创新——高制种产量不育系的应用,则使种子成本直降30%,沉甸甸的实惠落入万千农户的口袋。
  
  在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内,13位中高级育种专家接过“禾下乘凉梦”的接力棒。在安徽袁粮的墙上,23个金光闪闪的国审品种证书、13项省级鉴定不育系成果,凝结着科学家的心血。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年举办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我们一个水稻品种‘y两优17’产量在众多品种中位居第二,亩产近900公斤。结果出来之后我突然接到了袁院士的电话,他说我们这个品种取得高产,他高兴得很,还帮助分析我们与第一名之间的差距和原因。”安徽袁粮公司董事长张永玲感慨,这样一个大科学家,每天那么忙,还愿意就这么小的品种情况主动和企业家交流。
  
  从实验室到亿亩良田
  
  海南三亚,碧海蓝天之下,袁粮集团的南繁基地正奏响科技与农业的协奏曲。无人机群呼啸掠过制种田,精准播撒希望的花粉。这个覆盖6省5万亩的杂交水稻制种网络,年产能高达1000万公斤,是中国稻种安全的强劲引擎。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农民手中的饱满谷粒,我们铺就了两条紧密相连的生命线。”生产负责人展开地图,脉络清晰的水稻供应体系跃然眼前。通过“零售商直供+米厂联合”的创新模式,优质稻种如同生命的毛细血管,已深深渗透至南方17省380县的广袤乡土,将丰收的希望送进千家万户。
  
  这“希望”最终在农民的笑脸和沉甸甸的粮袋里结出了果实。在滁州市天长市的一个普通村庄,种了大半辈子田的梁长太去年还蹲在自家田埂上发愁:选啥种子能抗住那越来越怪的天气?病虫害咋防才省钱又有效?卖粮时价格总像坐过山车……“心里没底,觉都睡不踏实。”他卷着沾满泥点的裤腿,黝黑的脸上写满焦虑。
  
  2023年开春,在镇里大农户的推荐下,梁长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家里76亩地全换上了“华两优919”。变化,几乎是从种子下地那一刻开始的。“公司派来的技术员裤脚就没干净过,三天两头往我地里钻。”梁长太回忆,“啥时候该打药、用啥药、打多少,他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手机一拍叶子发给他,立马就能告诉你是不是害病了。以前凭感觉施肥,现在人家教你测土配方,该补啥补啥,一分冤枉钱不花!”
  
  去年秋收,梁长太捧起一把金灿灿的稻谷,手指搓着饱满的谷粒,听着那沙沙的响声,笑得合不拢嘴。“嘿,真神了!一样的田,一样的投入,亩产硬是比往年多了将近200斤,刨去成本,一亩地多赚了300多块钱!”这实实在在的增收和梁长太朴实的笑容和话语,正是袁粮科技惠农模式在万千田畴间最生动的注脚。
  
  在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的育苗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选苗、分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年均研发投入超400万元,只为守护好‘中国粮’的种子。”张永玲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大,每年育种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逾8%。这些年,随着中国种业科研的实力不断加强,优良品种层出不穷。
  
  “在很多场合听过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们种业人一定会追随他的梦想,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站在合肥总部明亮的数字化平台前,张永玲的目光深邃而坚定。窗外,一辆满载稻种、印着“中国种·中国粮”的卡车正鸣笛启程,驶向远方翻滚的金色稻浪。(记者 杨丹丹)
  
  
[工业] 涉农国企如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旅游] 别让银发经济沦为坑老经济
[农业] 让更多农村公路成为振兴路
[林业] 河南淅川推进林长办与林业站融合
[林业] 广西将试点建设10个林下经济产
[旅游] 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
[林业] 21起违法违规典型问题被通报
[工业]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哪转 怎么转
雪域高原旅游热 家门口就业路子
塞罕坝林场百万亩林海的两山转化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垃圾治理岂容掩耳盗铃
我国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超500
让废旧电池重获新生
外卖堂食双标 别让网上订餐成糊
每年少用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
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深圳南山区让城市更轻声细语
建设宜居城市 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好的城市要能安顿身心
振兴不只看数据 更要看到村民笑脸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