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强化科技赋能 构建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新格局 |
加入时间:2025-07-2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王正 吴建伟 |
|
|
从种业创新到智慧农业,从盐碱地治理到全产业链数字化,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科技赋能驱动下呈现出独特的实践逻辑。这场实践既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突破,更是对区域协同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
科技协同的核心在于打破知识流动的壁垒。当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结成紧密的协同创新网络,技术的扩散便跨越了时空限制。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构建的“基础研究—品种选育—中试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体系,成功将“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在河北推广逾60万亩,不仅带来显著的节水和增产效益,更塑造了“京津研发—河北转化”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区域创新分工模式。这背后,正是技术创新跨区域高效配置的制度性突破。
这种协同发展效应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同样显著。北京的基础研究优势(如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等)、天津的精密制造与系统集成专长,与河北广阔的落地应用场景,基于比较优势形成了有机互补。针对河北平原小麦播种需求,京津联合研发的智能播种机融合北斗导航与变量施肥技术,将精度误差控制在厘米级,效率提升显著。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产业链、价值链的系统性重构,推动京津的科研资源向河北梯度转移,带动区域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面对盐碱地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京津冀的联合科技攻关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三地协同形成的技术体系在河北实现了盐碱地亩产的重大突破,将昔日的生态负担转化为新的“粮仓”,为保障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创新方案。河北耕地质量的持续提升,有力印证了科技赋能对生态治理与发展效能的双重提升。
目前,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创新,正经历着从碎片化向网络化的关键跃升。过往技术转移常受限于行政壁垒与利益分配难题,如今的突破在于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的知识生产体系、以示范基地为节点的技术扩散网络、以数据平台为支撑的决策协调系统。这一机制创新有效突破了单一主体、单一领域的局限,实现了创新要素的动态组合与优化配置。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激活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静海区政府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打造的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以“企业主导、政府引导、院士领衔”为宗旨,打造国家级智能农业创新平台,成功将实验室成果经中试转化为可复制的市场化产品。这种转化不仅需要技术适配,更依赖制度协同——知识产权共享、利益分配规则、风险分担机制的创新。例如,针对智能灌溉系统推广中的专利问题,三地建立的“研发成本共担、转化收益共享”机制,大幅提升了技术采纳率。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如整合多源数据的京津冀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孪生”系统,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产品损耗,增强了市场信任,重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面向未来,深化京津冀农业农村科技协同,需着力构建“技术—制度—文化”协同演进的生态体系。技术上,应聚焦跨区域适用性技术研发,形成“需求导向—联合攻关—应用反馈”的闭环。例如,针对河北多元生态特点,开发模块化智能农机系统,实现先进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无缝对接。制度上,亟须创新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分配机制,探索“研发飞地”税收分成、技术入股等模式,破解转化中的产权瓶颈。文化层面,则需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通过柔性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营造协同共进的浓厚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存在的“数字鸿沟”(如河北农村5g覆盖、物联网设备密度显著低于京津)制约着智慧农业的协同步伐。未来应重点推进三方面:一是共建农业数字新基建,通过协同投入实现5g网络、北斗基站等区域全覆盖;二是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建立建设全领域覆盖、多层级联通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整合全链条数据,推动规模化农场数字化升级;三是推进京津冀地区农机装备升级,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动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衔接贯通,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当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区域协调发展就能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开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境界,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供可借鉴的“京津冀方案”。(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