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让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加速器
加入时间:2025-07-29  来源:经济日报  
 
  农村公路正经历由“通”到“畅”再到“好”的转变。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让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将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家门口的幸福,起于阡陌交通。近日,国务院公布《农村公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国农村公路领域迎来首部行政法规。《条例》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是乡村建设的重大利好。落实《条例》精神,要让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同频共振,推动其从出行工具向产业载体升级,实现从交通线到发展线的跨越。
  
  水电路气房是农村基础设施的“五大件”。其中,路即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如果说城市公路是动脉,那么一条条农村公路就犹如静脉和毛细血管,同样不可或缺。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我国已历史性解决了农村地区出行难问题。不过,农村公路发展依然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农业农村需要,依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把农村公路发展放在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中来谋划。
  
  “道如网,百业兴”,公路之于农村,价值不仅在于通达,还在于赋能。当前,农村公路覆盖近5亿农村常住人口,县道沟通城乡、乡道往来交织、村道抵田连户,为农村带来了人气、财气。农村公路不仅涉及人员流动、货物流通,更是盘活农村资源、释放乡村活力的引擎。无论是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还是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抑或是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都离不开“四好农村路”。这意味着,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
  
  相较城市公路,农村公路长期以来存在重建轻养、资金短缺、责任虚化等痛点,特别是技术等级总体偏低,路网质量有待提升,管理养护短板较多,服务功能需要拓展。《条例》围绕提高农村公路路网质量、加强管理养护、提高运营水平、强化安全保障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一大亮点是,对村道建设管护作出专门规定,弥补了以往法律法规对村道规定的不足。《条例》是送给亿万农民的大礼包,为补齐农村交通设施短板提供了法规依据和刚性支撑。
  
  农村公路正经历由“通”到“畅”再到“好”的转变。要让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将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农村公路建设需兼顾实用性与人文关怀,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牵引,当务之急是靶向建设产业路。例如,在特色林果区修建产业便道,方便产品运输;在民宿集群周边拓宽路面,对接旅游需求。同时,加快建设民生路。路通了,还要联动覆盖相关公共服务,公路延伸到哪里,公交、物流、电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例如,要引导快递企业在村级公路沿线设点,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总之,通过产业路、民生路打通资源路、要素路,助力交通与产业、民生协同振兴。
  
  农村公路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样要遵循乡村建设的一般规律。这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的阶段特征以及客观条件,差异化制定目标,使农村公路与区域经济发展、乡村产业布局、农民出行需求相适应。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标准,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生态保护。立足各地差异,顺应人口变化和产业规律,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农村公路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公路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还要创新多元养护组织模式,推行“路长制+村民参与”等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
  
  期待农村公路更加舒适、安全、耐久,道路通达,加快促进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作者:乔金亮)
  
  
[工业] 涉农国企如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旅游] 别让银发经济沦为坑老经济
[农业] 让更多农村公路成为振兴路
[林业] 河南淅川推进林长办与林业站融合
[林业] 广西将试点建设10个林下经济产
[旅游] 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
[林业] 21起违法违规典型问题被通报
[工业]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哪转 怎么转
雪域高原旅游热 家门口就业路子
塞罕坝林场百万亩林海的两山转化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垃圾治理岂容掩耳盗铃
我国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超500
让废旧电池重获新生
外卖堂食双标 别让网上订餐成糊
每年少用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
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深圳南山区让城市更轻声细语
建设宜居城市 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好的城市要能安顿身心
振兴不只看数据 更要看到村民笑脸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