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气象+旅游 打造旅游品牌的新可能
加入时间:2025-07-29  来源:中国环境app  
 
  前不久,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参加了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会场汇聚了来自文旅、健康、环保、气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许小峰明显感觉到,近年来“气象+”或“+气象”越来越热,气象服务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探索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而今年暑假期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更是在“气象+旅游”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许小峰看来,气象旅游与季节密切相关,对气象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科学、丰富的数据基础之上,要充分挖掘旅游的规律与气象的规律,为各地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新可能。
  
  突出当地特色资源
  
  从黑龙江省的“林海秘境·踏青寻幽”路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西溶洞天坑避暑之旅”路线,中国气象局在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发布的16条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不仅包含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11个传统避暑资源丰富的北方省份,还涵盖了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湖南、福建、贵州、云南、广西等高原及南方地区的部分路线。
  
  “气象旅游‘靠天吃饭’,不仅是景色好不好,天气好不好也很重要。”许小峰介绍,气象旅游资源包括天气景观资源、气候环境资源和人文气象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利用价值,能够直接转化为旅游生产力。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推荐的都是比较凉爽的地方,符合避暑这一特点。
  
  实际上,旅行目的地的气象资源是旅行体验的重点,比如,云海景观、日照金山、彩虹等天气现象能给游客带来新奇、独特的审美体验。而旅行目的地的气象条件好坏,是否下雨,下雨是否影响出行,则直接决定着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游客抱着康养的目的,或追求负氧离子含量高的体验,都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做支撑。”许小峰表示。
  
  丰富的气象数据,既提升体验也做好旅途中的风险防控
  
  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上释放了一个重要信息:当前,我国气象经济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在许小峰看来,“尽管与其他一些产业相比,这个规模还不算很大,但从发展角度看,潜力很大。”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文旅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气象+旅游”“气象+康养”“气象+研学”等模式不断推出,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是气象服务主动赋能后所开拓出的消费新天地。
  
  各地在“气象+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气象资源,增加竞争力?许小峰认为,对气象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科学、丰富的数据基础之上,充分挖掘旅游的规律与气象的规律。以避暑路线为例,气象部门对各地气象站长时期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精准分析,聚焦夏季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人体舒适日数、适宜湿度日数、适宜风日数等气候指标,量化评估其气候条件,科学评估其气候适宜性。这些都为游客的选择提供更加科学化的指导意见,也为各地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新可能。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绍员曾在采访中表示:“当前,气象服务已成为旅游安全的‘智慧护盾’,精准的天气预报、及时的风险预警,不仅是游客规划行程的‘指南针’,更为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调度、应急处置提供了坚实保障。”
  
  “出门旅游是件高兴事,大家追求一种享受,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但同时还要注意规避一些风险因素。”许小峰补充道:“比如,我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享受美景,更要注意安全问题,这跟气象服务是密切相关的。”
  
  接下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还将联合相关单位开展气象旅游研究及相关标准制定,拓展气象数据在智慧管理、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场景,将其转化为激活消费的创新动能。(记者 肖琪)
  
  
[工业] 涉农国企如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旅游] 别让银发经济沦为坑老经济
[农业] 让更多农村公路成为振兴路
[林业] 河南淅川推进林长办与林业站融合
[林业] 广西将试点建设10个林下经济产
[旅游] 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
[林业] 21起违法违规典型问题被通报
[工业]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哪转 怎么转
雪域高原旅游热 家门口就业路子
塞罕坝林场百万亩林海的两山转化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垃圾治理岂容掩耳盗铃
我国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超500
让废旧电池重获新生
外卖堂食双标 别让网上订餐成糊
每年少用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
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深圳南山区让城市更轻声细语
建设宜居城市 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好的城市要能安顿身心
振兴不只看数据 更要看到村民笑脸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