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
加入时间:2025-07-3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泽泉
 

  前不久,“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在上海发布,这条横贯沪、粤、闽、赣的“红色旅游长廊”串联起沿线城市24处核心革命旧址与革命场馆,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全新形式向社会公众呈现。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革命历史知识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是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了红色文化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推动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旅游业新增长点。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红色旅游景区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红色旅游专项资金2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改造提升。全国重点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历史类纪念馆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湘赣闽、陕甘宁、鲁苏皖、川渝等红色文化资源分布集中地区,通过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地方性红色旅游品牌。例如,山东省临沂市通过“红色旅游+”形式将艺术体验、企业团建、影视制作等内容进行融合,将红色旅游培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推增收富民的重要载体;辽宁省朝阳市的赵尚志纪念馆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发源地经过多年完善与发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红色旅游品牌,在铭记历史、弘扬革命精神的同时,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繁荣。
  
  2023年8月份印发的《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红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红色旅游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2024年12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的机构、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融合发展、旅游服务能力、安全与应急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指引性规范要求。这一旅游行业标准的出台,推动红色旅游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快车道。
  
  在发展过程中,红色旅游仍存在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品牌营销意识薄弱、数字化建设不深入、专业人才素养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因此,要多措并举,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
  
  一方面,拓展红色旅游业态格局。依托红色文化场景和地方红色资源,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红色文化元素,打造让游客“看得见”“记得住”的红色旅游品牌,并将其延展到文创产品、实体经济、文化活动中,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强劲动力,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体验深度的红色旅游体系。强化业态协同与区域合作,积极探索“红色+n”融合发展模式,将红色文化与教育研学、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有机融合,加强各地在红色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中的协同性。
  
  另一方面,推动红色旅游数字转型。利用vr等数字科技引入沉浸式体验项目,还原革命场景,让游客触摸有温度的革命历史,使红色文化从“可观”走向“可感”、从“记忆”走向“共鸣”。捕捉游客特别是青年游客的体验习惯与需求,利用微博、抖音等媒体矩阵,创新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形式,实现红色旅游全媒体推广。推动红色旅游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深度合作,通过设立专业智库、培育相关专业人才等方式,对红色知识教育、旅游规划、专业讲解、展览展陈等方面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林业] 新疆巴州对百万亩原始胡杨林进行
[工业] 涉农国企如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旅游] 别让银发经济沦为坑老经济
[农业] 让更多农村公路成为振兴路
[林业] 河南淅川推进林长办与林业站融合
[林业] 广西将试点建设10个林下经济产
[旅游] 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生命力
[林业] 21起违法违规典型问题被通报
雪域高原旅游热 家门口就业路子
塞罕坝林场百万亩林海的两山转化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垃圾治理岂容掩耳盗铃
我国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超500
让废旧电池重获新生
外卖堂食双标 别让网上订餐成糊
每年少用传统塑料袋约200亿只
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深圳南山区让城市更轻声细语
建设宜居城市 社会力量多元参与
好的城市要能安顿身心
振兴不只看数据 更要看到村民笑脸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