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用两山理念绘就绿色新画卷 |
加入时间:2025-08-05 来源:中国环境app
|
|
|
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
从延庆的青山绿水到密云的生态屏障,从门头沟的绿色转型到怀柔的生态休闲,近年来,北京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百花齐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生态涵养区更是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这些示范区和“两山”基地,从生态机制、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多渠道着手,保护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出“两山”转化新机制、新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北京的“绿色秘籍”
北京始终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平台,围绕美丽北京建设,将生态要素重点治理与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系统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颁布《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发布全市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印发《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等,通过统筹各类规划、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措施,让绿色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海淀区坚持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目标,持续推进能源、车辆、产业结构等领域优化调整,2024年pm2.5浓度30.6微克/立方米,连续十年排名城六区首位。
昌平区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以科学城、大学城、生态城为核心的现代化一流新城。
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北京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还主动创新了一系列“自选动作”,建立储备机制、评估机制,以及“一对一”的市、区专家对接帮扶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区通过增设特色指标、创新工作举措、探索新机制体制、凝练总结案例,持续深化创建成效,让生态文明建设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密云区持续强化高位统筹,深化制度建设,连续三年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工作方案,激发基层各部门治理动能,完善“5+2”保水体系,密云水库保持国家ⅱ类水质并稳中向好。
平谷区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海子水库自然资源确权试点通过市级第一批成果验收。
一系列创新实践,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ei)持续提升,2015年—2024年,全市ei由64.2上升至71.4,提高了11.21%。如今的北京,出门见绿、开窗见景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北京的绿色蝶变
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北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各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以示范创建为契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和亮丽底色,引领着这座城市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增设全市特色指标,北京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示范引领作用越发凸显。各区结合国家和北京市最新工作要点,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制定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或“两山”基地实施方案,提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绿视率等特色指标,在建设中发挥了良性引导和驱动作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
北京各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
延庆区聚焦特色园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案例,入选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丰台区“绿城九法”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发展新引擎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平谷区作为全国第五批“两山”基地代表,被选为生态环境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民生项目典型。这些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北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美丽北京建设,推动花园城市建设相关要求,通过高位统筹、规划引领、机制创新、宣传推广等举措,继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刘霞)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