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陵古风第一村从何而来 佘村书写两山转化南京答卷 |
加入时间:2025-08-17 来源:中国环境
|
|
|
沿着江宁青龙山旅游环线蜿蜒而行,山势渐显奇崛,林木苍翠欲滴。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的佘村,静卧于这青山之中。村内,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采石场遗址的赭红岩壁与澄澈的佘村水库交相辉映。
从靠山“吃”山、卖石为生的粗放发展,到关矿复绿、卖景致富的绿色崛起,江宁佘村是如何做到的?
宕口复绿按下“重启键”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佘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敏说。如今,这座依偎在南京城边的古村落,已成为周末寻幽访古、放松身心的热门打卡地,人气十足。农家小院飘香,坐满了享受悠闲时光的客人,与十年前的“灰黄罩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佘村黄龙山曾蕴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石头饭碗”。鼎盛时期,8家乡村集体企业同时开采石灰石烧制石灰。钱袋子虽然鼓起来了,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尘土漫天飞扬,河流浑浊不堪,曾经的绿水青山,变得千疮百孔。
“那时候,整个村子仿佛被一层灰黄色的罩子盖着。”村民陈光树回忆道:“村道上日夜跑着重型卡车,震得房子都在抖,窗户常年不敢开。”
转机发生在2000年以后,佘村被列入生态保护区,矿山宕口全部关停。“这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时任党总支书记孙大祥坦言:“当时担忧的声音不少,毕竟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来源。但看着被啃噬得千疮百孔的山体,我们意识到,断掉这条老路,才有新生的希望。”
矿山关停了,但常年的采矿和排污留下的灰色“伤疤”,仍然让这座古老的村庄失去了靓丽和风采。直到2016年,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佘村开始紧锣密鼓开展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全力实施矿山宕口复绿工程。对于部分难以复绿的宕口,则依托其独特地貌,巧妙打造为别具一格的“佘村雅丹”遗址公园,曾经的“伤疤”一跃变为独特的地质奇观。
关停矿山、修复生态,佘村的发展按下了“重启键”。
种下“风景”也种下“钱景”
矿山遗址刚披上新绿,佘村的田野已翻涌起金色麦浪。作为东山街道唯一以农业为主导型的社区,佘村深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内涵,坚持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美丽经济。
伴随着宕口复绿的脚步,佘村同步展开了对九龙埂观赏农田的精心修复。油菜、梨树、茶叶等经济作物被科学引入,编织起一幅四季轮转、色彩斑斓的田园新画卷。
“这些作物不仅仅提供农产品,更是我们‘种’下的风景。特别是春天的油菜花海,金黄一片,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景观,直接带动了乡村旅游。”王敏说。截至目前,佘村已规模发展油菜90亩、水稻460亩、小麦470亩、蔬菜300亩,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夯实了“家底子”,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为深度挖掘农田价值,佘村还巧妙地将田园风光与体验经济相结合。
“禾佳米”基地曾是一片荒废的土地,在佘村与东山街道的合力盘活下,摇身一变成为了热火朝天的研学基地。
“我们志在打造一个沉浸式农耕文化窗口。”基地负责人崔月祥介绍道,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稻田体验插秧劳作,在鱼塘边探索生态奥秘,在手作坊感受非遗技艺。目前基地已形成了农牧渔业、手工业、轻商业和文化创意四重结构,月均吸引研学团队超10批次,创造就业岗位8个,将传统农田升格为可感、可玩、可学的立体体验场。
“萌宠喂养、蔬果采摘园、共享农场和娱乐项目正在路上。”谈及下一步发展,崔月祥信心满满:“我们将开启亲子农耕模式,邀请城市居民成为农田合伙人,亲手播种、认养萌宠,深度参与这片土地的成长。”
让过客变常客,流量变增量
今年端午节,佘村以“古风新韵·‘粽’艺佘村”为主题的活动,将传统节俗与当代艺术巧妙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
“佘村拥有40余幢明清古建筑,潘氏宗祠、潘家老宅等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王敏说。2017年起,佘村秉持“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文化激活驱动复兴”理念,对古村落整体保护修缮。保护后的佘村,古韵悠长又焕发新机,“金陵古风第一村”的名号不胫而走。
“我太爱这种感觉了,捧着一杯咖啡,坐在斑驳的老屋前,看稻浪翻滚,听山风低语,非常治愈。”游客储文婷感叹道。
生态与人文的双重魅力,引爆了乡村旅游。“我想以佘村人的身份带给游客更舒适的体验。”90后的创业者孙可欣道出心声。她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巷往茶咖”,月均营业额达2万元,赚钱之余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像孙可欣一样被家乡蝶变吸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如今,古村内有24家风格迥异的咖啡店落地生根,为老宅注入新鲜活力。
同样忙碌的还有“岳群青民宿”的主理人陆地,“这边生态环境好,人流量又大,还有独特的古村气质,市场反馈很好。”每逢节假日,打电话找他订房的人络绎不绝。“岳群青民宿”是村里第一批民宿,截至目前,佘村已开发民宿12家,今年更是结合民宿住客反馈与市场需要,打造了民宿配套的“望山餐厅”,开业仅3个月,营业额就达10万元。
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佘村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抱团式发展、共享化运营,让过客变住客、常客,流量变留量、增量。“人气最旺的时候,一天有上万名游客。”王敏介绍,2024年,佘村累计接待游客54.5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83.45万元。
从满目疮痍的“矿山村”到生机勃勃的“网红村”,佘村的十年蝶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印证。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佘村,正沿着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描绘着一幅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查冰凌 张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