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

 
南昌三年攻坚实现环境监测能力跨越式提升
加入时间:2025-10-2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郭薇仪
 
  “过去测重金属,样品得送外地,等结果要个把星期;现在用局监测中心实验室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一两天就能出精准数据,还能全程追溯。”江西省南昌市生态环境局监测科负责人喻可喆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展示最新监测设备。从“被动外委”到“自主攻坚”,从“零星数据”到“全链支撑”,江西省南昌市用三年时间,实现了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自2022年起,南昌市生态环境局锚定“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目标,启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以“一年强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大提升”的清晰思路破局攻坚。针对此前资质覆盖不足、人员技能不均、仪器设备短缺等短板,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制定涵盖资质扩项、仪器采购、资金申请、实验室改造、人员培训等15项具体任务的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环环相扣、落地见效。
  
  打破“小而散”的传统格局,是提升监测能力的关键一步。南昌将6个城区环境监测站进行战略性整合,组建全新的市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把分散在各县区的专业技术人才纳入统一管理调度。这一改革不仅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更凝聚起技术合力,彻底扭转了过去监测人员分散、可检项目少、重点任务难承接的被动局面,为监测能力跃升奠定了组织基础。
  
  监测能力提升,硬件是基石。3年间,南昌市累计投入2036万元,重点攻坚仪器设备更新与实验室升级改造。如今,南昌市生态环境监测已配备气相色谱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紫外分光测油仪等先进设备558台(套),覆盖常规指标及微量、痕量污染物监测需求。所有仪器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台账,确保稳定运行;实验室环境同步升级,监测能力已延伸至水、气、噪声等环境监测核心领域,为精准监测提供了坚实硬件支撑。
  
  在强化硬件的同时,南昌市同步推进“软件”升级。创新开展“环保夜校”“跟班学习”等实战化培训,通过“老带新”传经验、“理论+实操”强技能,持续锤炼监测人员专业素养。更值得关注的是,南昌深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应用,构建起“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全要素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监测数据从采集、分析、审核到报告出具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让每一组数据都可追溯、可核查,为环境管理提供“精准标尺”。
  
  监测能力的提升,最终要落到服务民生与决策上。南昌市一方面扎实开展大气、水、噪声及重点监管单位常态化监测,用精准数据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另一方面主动延伸服务触角,连续开展“中高考护航”“司法考试护考”等专项行动,通过强化噪声监测与管控,为考生营造安静优良的考试环境,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如今,南昌市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已从3年前的100余项,拓展至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三大类共664项,年度监测报告从不足200份增至1000余份,委外监测业务逐步回流,监测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下一步,我们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南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驻市监测中心主任刘忠马表示,将继续瞄准环境管理新需求与监测技术前沿,推进资质扩项,重点提升新型污染物、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机制,邀请专家授课、组织技术骨干赴先进地区交流,打造“懂技术、会分析、能战斗”的监测队伍;同时探索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应用,让生态环境监测更高效、更全面,为守护南昌绿水青山筑牢技术屏障。
  
  
[旅游] 旅游业流动的中国映照经济活力
[旅游] 银发族候鸟开启秋冬旅居
[林业] 甘肃张掖山丹:三北工程建设成效
[林业] 广西聚力护松三年 筑牢生态屏障
[农业] 保护黑土地 大国粮仓更稳固
[农业] 农业面源污染要突出区域性系统治
[工业] 西安10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
[林业] 内蒙古赤峰:林下生金 看生态与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加快引导退役光伏组件绿色高效回
未开发山区垃圾遍地 不能只靠志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2030年
六安裕安区推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
农业大县如何做好废弃资源再生利
城市治理需要更多卷尺哥
青岛城阳:全域发力绘就乡村新画卷
重庆到2023年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
城市更新 如何保留独特底蕴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