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庆绘就生态转型新画卷 |
| 从“黑色油田”到“绿色家园” |
| 加入时间:2025-10-2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高鹏园 |
| |
|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发展历程与石油工业的演变紧密交织。早期阶段,受油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历史背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
多年来,大庆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践行“双碳”目标,主动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以系统性变革破解“开发与保护”的历史难题,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向可持续方向转型。
水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安肇新河是大庆市在20世纪80年代人工修建的排污防洪干渠,由于早期部分石油化工企业排污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安肇新河的水质问题逐渐凸显。“十四五”以来,大庆以“一号工程”的力度,实施安肇新河系统治理,部署截污治污、面源治理等流域治理工程43项,实现大庆水环境质量历史性提升。今年1月至8月,安肇新河古恰闸口保持ⅳ类水体,全市国控考核断面达标率和优良率居全省最高,松花江肇源段成为全省首批美丽河湖。
青龙湖曾经是大庆油田热电厂的贮灰池。粉煤灰不仅污染空气,排入水中还会导致水质恶化、河道阻塞,这片天然湖泊成了周边居民的“心病”。大庆市以“生态健康、水清岸绿、安全流畅、人水和谐”为目标,积极为河湖治理描绘清晰蓝图,通过系统改造,生态蝶变后的青龙湖内1900平方米荷花亭亭玉立,成了承载市民欢乐的打卡地。
从“黑色油田”到“绿色家园”,大庆油田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一道“必答题”。曾经的果午湖是一片盐碱地和排污池,老虎山则是一个取土坑、垃圾场。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成功打造绿廊相连、湿地成景、河湖相通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湖一策、一地一景”的生态治理范式。
自然生态修复稳步提升
马鞍山,最初是一片荒原。大庆油田按照“一拆、二平、三绿”的思路,将改善生态与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形成了违建拆迁、地表平整、植被恢复、污染防治的一体化模式。中国石油首个碳中和林落地建设马鞍山地区,这一生态园总面积达13500亩,园中建设了2519亩碳中和林区、1464亩防风林区、2100亩生态园核心区,2826亩生态经济林区创造直接生态经济效益,3281亩精品苗圃区提供生态系统支持服务,通过功能分区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多元供给。
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西侧曾是草木稀疏、风沙肆虐的盐碱地和排污泡,勤劳的油田人精心挑选树种,栽种了耐盐碱的植物。如今,这里共栽种各类树木84个品种10余万株,绿化面积达74公顷,水体面积1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69%。
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不久前,在大庆市龙凤湿地瞭望塔顶筑巢的两只东方白鹳引发了众人的关注。三年前,它们是被大庆人从生死边缘救回的幼鸟;三年后,它们结为伴侣重返大庆,在龙凤湿地保护中心安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向好的风向标,更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大庆市坚持顶层设计先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多个领域中长期规划。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外来物种普查、“绿盾”“渔政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态破坏行为。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城市绿地系统持续完善。依托龙凤湿地等典型生态单元,开展野生动物救助、水生态修复,推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春天,百鸟年复一年地归来;铁人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如今的大庆,百湖争鸣、沃野焕彩,已然形成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