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海门多元共治解决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 |
| 加入时间:2025-10-21 来源:中国环境app
|
| |
|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以接诉即办为“绣花针”,以“三联三化”优化营商环境,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家门口、窗户边”的生态问题,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主动靠前”解民忧,把“信访桌”搬到群众家门口
针对群众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海门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五个第一时间”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接收、上报、交办、处理、回复群众诉求,确保诉求不拖延、不积压。
为不影响群众白天生产生活,海门创新开展“围炉夜话”议事活动,全程跟踪环境矛盾化解与问题整改。活动中,环境纠纷双方、镇村干部、“法律明白人”面对面沟通,联合生态环境、检察、司法、信访等多部门,重点聚焦企业污染、农村沟河黑臭、垃圾乱倒、养殖污染等痛点问题,让群众“有处说理、有处找说法”。
三厂街道镇西村因邻近青龙工业园区,曾频繁接到异味投诉。海门借助“围炉夜话”搭建政企民沟通桥梁,一方面组织村民共商治理方案,另一方面结合“无异味园区”创建,对照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方案定期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应急管控、升级废气治理设施。如今,园区异味得到有效管控,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相关信访量持续下降。
“精准高效”办实事,构建信访治理“全链条闭环”
为避免矛盾积累、减少信访上行风险,海门以“严执法+暖服务+高效率”为抓手,做好“及时查处”与“公示答复”两篇文章,提升信访办理质效。
在机制建设上,海门构建“一牌(公示牌)、一卡(便民卡)、一网格(环境监管员)”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群众服务“零距离”;推行领导“大接访”“环保老娘舅”调解、“60分钟环境信访服务圈”等模式,做到“情、理、法”并用,“疏、导、治”并举,“镇、村、组、片、户”联动。同时,通过“法治化”解纠纷、“科学化”管信访、“信息化”抓源头,分别严控信访变量、增量、新量——实名举报60分钟内通过电话、视频或上门等方式回应,匿名举报在村部、涉诉企业公示栏及部门网站公告答复,不实举报则联动区镇部门引导法治化解。
此前,海门接到“临江稻香河河水黑臭”匿名举报后,立即联合区检察院启动“小河净”行动,实施稻香河生态治理、灵甸河流域水环境提升等项目;同时联动“住建+水利+生态环境”部门整治护河,邀请“人大+政协+检察”监督护河,动员“党员+群众+环保组织”参与护河,推动环境整治从“节点突破”向“全域覆盖”、从“补齐短板”向“美丽宜居”升级。
“熟人调解”筑防线,织密基层治理网
环境纠纷多源于邻里“小矛盾”,2011年,海门三厂街道创新“熟人调解”理念,组建由29名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环保老舅妈”工作室,形成“预防+发现+处置”多元化解合力,将环境信访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
“环保老舅妈”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成为基层环境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工作室成员施红琴曾在村居巡查时发现小泯沟内散落十几个油漆桶,立即上报线索。最终清理全部油漆桶、妥善处理污水,排除越级信访风险。
多年来,“环保老舅妈”既助力查处电镀黑窝点、取缔“散乱污”废塑料作坊,又通过“心贴心倾听、背靠背开导、面对面表达、实打实析理、手拉手定论”的调解“五步法”化解纠纷。2024年,三厂街道厂南村“老舅妈”工作室获评“江苏省三八红旗集体”,其工作经验被写入生态环境部工作简报,在全国推广。
“法治护航”促发展,打造“惠企利民”双赢样本
作为生态环境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海门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引导企业守法自律。
针对企业环境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海门累计指导帮扶企业解决问题101个,既监督环境问题整改,又帮助企业化解舆论困境、实现绿色转型。对于涉企不实举报,通过“三维核查”还原事实、“三向澄清”消除负面影响、“司法调解”联调机制化解纠纷,明确不实举报边界、引导公众理性监督,为平衡“公众监督”与“企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海门方案”。
下一步,海门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把群众环境诉求作为核心责任,在为民服务上“敢为”、在污染治理上“敢闯”、在联防机制上“敢创”,持续绘就生态更优、民生更暖的幸福图景。(钱旭 谢一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