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发展

 
黄山打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典范
加入时间:2025-10-2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黄山是知名旅游目的地,更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
  
  黄山于2018年7月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中国第34个、安徽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是全球8个同时拥有教科文三项名录遗产的自然保护地之一。
  
  近年来,黄山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举措,为全球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科学规划,守护生态底线。黄山建立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地段规划、专业规划4个层次,以及核心保护区、低强度利用区、高强度利用区、社区协调区4种类型的完整规划体系。在规划实施中,坚持开发做减法、保护做加法,出台100多项实施细则、规定,严格审批程序和监控管理,确保资源不受破坏。
  
  ——系统保护,构建生态屏障。作为重要的种质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黄山构建了系统的生态保护体系。在前端,开展生态资源现状调查和基础研究,如古树名木普查、黄山松种质资源保存研究等。在中端,持续开展监测,近5年投入1.5亿元实施森林资源和生态保护工程,构建以黄山松为重点物种的保护体系,实施“三全”防火、“三联”防虫等综合机制,实现连续45年无森林火灾。此外,成立专门的管理办公室,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为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绿色发展,创新保护模式。黄山首创封闭轮休制度,使热点景点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实施污水治理提升工程和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实行净菜、净物上山,洗涤、垃圾下山,保持优质游览环境。从2022年开始,黄山开创山岳型零碳景区创建先河,被认定为“零碳景区示范基地”。
  
  ——协同管理,探索多品牌之路。黄山在国内率先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品牌名录遗产协同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成立多品牌名录遗产协同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与国内外其他遗产地联合发起论坛,解决多品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科普教育,把“远方”搬到孩子眼前。常态化开展“黄山自然小时光”和“黄山自然讲堂”科普活动,精心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日”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黄山自然讲堂”入选多项典型案例。
  
  ——对外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黄山成功举办多场重要会议和对话会,发布多项倡议和愿景,逐步成长为知名国际交流平台和名录遗产地可持续发展重要国际智库。参与制定修订多项国际标准,在重要国际组织和顶尖学术期刊持续发出黄山声音。同时,邀请国际组织官员和专家实地考察,获得高度赞扬。
  
  ——社区共建,从靠山吃山到“两山”转化。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与黄山区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共管委员会,建立“1+8”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山上山下协同、产业融合发展、周边居民参与的协作联动体系。积极召集相关利益者参与社区共建发展规划与合作计划的制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对周边社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控等工作提供补助资金2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提供护林防火队员、综合执法辅助队员、医疗辅助人员等务工岗位,推进多个社区共管项目。周边乡镇借助黄山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5届、36届主席adesholaolatundeadepoju评价:“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得非常得当,在保持生态、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里社区的居民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力地践行了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典范之一。”(胡心亭 汪睿)
  
  
[工业] 食品废水做碳源 企业有哪些顾虑
[工业] 食品废水做碳源 企业有哪些顾虑
[旅游] 旅游业流动的中国映照经济活力
[旅游] 银发族候鸟开启秋冬旅居
[林业] 甘肃张掖山丹:三北工程建设成效
[林业] 广西聚力护松三年 筑牢生态屏障
[农业] 保护黑土地 大国粮仓更稳固
[农业] 农业面源污染要突出区域性系统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福建永安智能守护景区绿水青山
福建大田:建好森林四库 收获金
加快引导退役光伏组件绿色高效回
未开发山区垃圾遍地 不能只靠志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2030年
六安裕安区推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
农业大县如何做好废弃资源再生利
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来看新
城市治理需要更多卷尺哥
青岛城阳:全域发力绘就乡村新画卷
重庆到2023年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
城市更新 如何保留独特底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