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收过后,曾让农户犯愁的秸秆,如今正在四川省多地实现“华丽变身”。从田间废料到“绿色银行”,各地通过构建秸秆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动秸秆“五化”(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让农业废弃物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
 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3000平方米的秸秆综合利用基地,工人们正将新收的秸秆分类加工。这一基地于2023年建成,以5斤秸秆换1斤有机肥料的方式,从农户手中收购秸秆,构建起“肥料化为主,燃料化、饲料化为辅,基料化、原料化为补充”的“五化”利用格局。
 
 同时,基地与周边种植养殖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定期供应青贮饲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质颗粒燃料,既打通了销售渠道,又助力农业绿色发展。目前,基地已生产颗粒化燃料7000吨、青贮饲料3000余吨、有机肥4000余吨,带动皂角村5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在德阳什邡市方亭街道与旌阳区,当地从秸秆离田利用入手,拓宽资源化渠道。方亭街道在6个村(社区)设置5个临时秸秆回收点,配套粉碎、打包设备,对接生物质能源企业和养殖合作社定点收购,同时推广“机械粉碎还田+集中堆肥”模式,累计还田1.2万亩、堆肥利用秸秆800余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
 
 旌阳区通过技术培训推广秸秆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技术,依托8家综合利用示范主体,建立“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联结机制,在丘陵片区推广秸秆覆盖、粉碎深翻还田技术,并对接肉牛养殖场形成“加工企业+收储点+养殖户+种粮大户”的稳定供需关系,确保秸秆“能用尽用”。
 
 在内江市威远县的四川恒通黑山羊育种基地的秸秆饲草综合利用中心,探索出秸秆循环利用的精准模式。这一中心3000平方米的厂房可储存3200吨本地秸秆,通过“干湿中和”技术与两个月的微生物厌氧发酵,将秸秆纤维结构降解为羊易吸收的营养物质。
 
 在基地配制的全混合日粮中,秸秆占比达60%~70%,不仅使羊群日均消耗的25吨饲料成本大幅降低,还为区域秸秆处理提供了稳定出口。中心优先吸纳周边村民就业,让村民参与到秸秆收、储、运、加工全环节,实现了从“焚烧者”到绿色产业链参与者的观念转变,构建起“就地消纳、变废为宝、降本增效”的农业循环闭环。
 
 作为产粮产油和畜牧养殖大县,巴中市通江县年产秸秆达39万吨。当地依托丹丰牧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的秸秆收储及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打造了秸秆饲料化的完整产业链。通过“线上+线下”订单式收购,为全县33个乡镇及周边县(区)的320余家养殖场提供优质饲草饲料。如今,通江县每年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实现降本增收超40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1%以上,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还解决了500余人(次)的就近就业问题。(记者 王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