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莫让农险变农骗 |
| 加入时间:2025-11-01 来源:红网 作者:子不语 |
| |
|
622亩玉米、1086亩花生,扣除自缴保费后,平均每亩只拿到9块钱。周口市郸城县农户张勇最近对“农保”产生动摇。张勇手中的一张河南省中央财政补贴型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单显示,在绝收情况下,一亩地最高保险金为950元,这相当于一亩玉米的农业生产总成本。
一纸保单,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战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去年5月21日发布通知称,从2024年起,在全国全面实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用意非常明确:让农民“种得放心、赔得安心”。但记者调查却发现,一些地方“上头文件写得明明白白,下面操作却糊里糊涂”:集体投保账目不清、平均赔付大行其道、定损过程“拍几张照片就完事”,甚至诱导农户多缴保费、偷换险种,把政策性农险异化成“唐僧肉”,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更让人诧异的是“无灾也赔”的怪事。去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方网站发布题为《严查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惠农政策落地落实》的文章,直指多个地方出现骗取农业保险理赔款、投保金额与扣款金额不一致、灾后理赔资金拨付不及时等问题。从这次的报道来看,“农险”变“农骗”又有了新的形式:风调雨顺的年份,保险公司反而主动打款,每亩返上十几元“象征性赔款”……看似“惠民”,实则是把财政补贴当成稳定客户关系的“返利”。农户得了小恩小惠,便不好意思再较真;保险公司既完成考核指标,又稳住了80%的财政保费现金流,看似“双赢”,却把保险大数法则、风险共济原则踩得粉碎。一旦真遇大灾,需要“动真格”的时候,公司却惜赔、拖赔、压赔,把“赔”字高高挂起,把“骗”字悄悄落地。
“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农业保险如何避免“叫好不叫座”?信息公开要“一竿子插到底”。承保、定损、理赔三张清单,必须张榜公示到村、到户,同步上网,接受农民、财政、媒体三方监督,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查勘定损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全面推广“遥感+地面采样”双轨模式,建立省级农险大数据平台,对同一灾害、同一作物、同一生长周期实行统一算法,谁该赔、赔多少,系统自动生成,减少人为自由裁量。违规惩戒要“一次就让其痛到骨”。补贴机制要“一分钱花出一分效”。把农户满意度、赔付时效、资金使用率作为财政拨付前置条件,对连续两季度投诉率居高、查勘率低于90%的机构,先停补贴后整改,让公共资金真正“补”在农民心坎上,让农民“灾年不减收、灾年不欠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农业保险不是简单的商业合同,而是国家向种粮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千余元投入只换来九元理赔,伤的是农民的钱袋子,更是政府的公信力。唯有以“零容忍”态度重拳整治乱象,以“钉钉子”精神完善制度,才能让“农险”不再沦为“农骗”,让每一亩庄稼都有真正的“安全垫”,让每一户农民都能安心耕耘、坦然收获。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