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发展

 
高原之上 如何再筑高峰
——城乡一体融合为浙江余杭提增共富新能级
加入时间:2025-11-1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杨柳
 
  说起杭州余杭这个“浙江经济第一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活力四射的科技企业与数字经济,没想到其“三农”底色同样无比亮丽。去年,该区在全省率先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了843万元;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两项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1.90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总和超8.36亿元,更难能可贵的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4784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55。
  
  高原之上,如何再筑高峰?余杭的战略谋划是:站在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高度,跳出“三农”统揽共同富裕全局,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数智添注新引擎
  
  传统印象中,农业往往很难与高科技联系起来,但在余杭,却有着另一番模样。一张径山茶“金名片”,全产业链产值突破了64亿元;一支中泰竹笛奏响共富曲,销量占到全国竹笛的85%;还有一颗小小鸬鸟蜜梨,也跻身10亿省级全产业链名单。“土特产”何以成为“富产业”?余杭给出了答案:通过科技赋能、机器换人,既提高生产效率,又做出特色卖点,实现节本增效。
  
  坐落在黄湖镇清波村的普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植物工厂,就极具代表性。这座6000平方米的植物家园,被分为叶菜、果菜、功能型蔬菜3个生产区块,能产90多种农产品。在这里,优质种苗由视觉ai筛选而来,应用构建的“植物工厂+数字孪生系统”,可以通过智能操作屏调节温度、湿度、光照颜色等,让作物终年多批次高效产出。
  
  在余杭,像这样的数智农业工厂已不鲜见,“数智果园”“数智粮油”“数智渔仓”等应用场景逐渐普及,几乎涵盖蔬菜、水果、畜牧、渔业等所有品类。在粮食生产上,也已经有不少的田块用上了智能灌溉、病虫害及温湿度监测等数智集成应用,让农户坐在家里,就能对流转的田块运筹帷幄。
  
  农业数智化的高歌猛进,仰赖于余杭连续多年实施的“数智农业一号工程”,推动现代农业智慧转型。截至目前,该区已连续三次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行县,成功创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1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6家、未来农场3家、科技小院8家,数量在省市中领先。究其背后主因,离不开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的双向奔赴。
  
  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汇聚了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级实验室,集聚了众多科创企业,发展数智农业水到渠成、优势突出。依托地理优势,这些企业也乐于在“一墙之隔”的田野上实践推广。与此同时,余杭区农业农村局还首创了“禹上三农‘医’点通”技术服务团队,为经营主体解决各类疑难杂症。
  
  当然,好东西更要卖出好价格。为了有效链接城乡两端,今年,余杭还创新开设了“共富好铺”直营门店,集中销售102家共富工坊、7个乡村特色产业“共富基地”的特色农产品,打造产销一体的联动平台、城乡要素的集成平台、提技增收的共富平台。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点亮新业态
  
  如果说数智化让余杭传统农业脱胎换骨,那么以未来乡村为舞台,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新业态,如“运动新港”“艺术青山”“闲居林下”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金字招牌百花齐放,让余杭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笔者发现,各美其美的背后,文化挖掘与市场运营至关重要。
  
  百丈镇位于良渚文化大走廊西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眼下在溪口村,10家乡村博物馆串珠成链,“中国乡村博物馆第一村”很快声名远播。据介绍,每个馆都有主理人和运营团队,不仅打造出一个个文旅消费场景,更成为联动城乡的端口、促进共富的平台。去年,这些文博场馆接待游客超38万人次,经营收入突破5000万元,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增收。
  
  单个村的资源有限,对此,余杭探索“拆掉篱笆、资源共享”的片区组团模式,今年又围绕“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谋划了7个特色产业片区,推动“21个重点村+47个一般村”组团联动发展。如何推动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如何实现这些乡村和片区的高质高效运营?余杭自2019年开始探索并建立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引育留用”长效机制。
  
  每逢周末,良渚街道北片八村组团便热闹起来,新港村的人工草皮足球场、红土网球场、羽毛球馆等,接连上演一场接一场的对抗赛、训练赛;石桥村的棒垒球场、射箭馆等,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场内流汗,场外人声鼎沸,“体育+文化”让乡村不再寂静……通过举办“跟着赛事游良渚”系列活动,当地还串联起露营基地、东明山森林公园、杉道秘舟等旅游点位。有人气,自然不怕没钱赚。
  
  站在城乡一体融合的新高度,这种组团不仅体现在相邻的村庄之间。早在2021年,余杭就创新构建共富模式,推动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1+5”山城协作机制建立以及国有企业与山区五镇“5+5”镇企合作,让余杭乡村成为产业发展“后花园”和科创“第二空间”。数据显示,目前,西部五镇已落地项目92个,总投资额超80亿元。
  
  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改革激发新活力
  
  余杭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根本动力源自变革,尤其注重推动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通过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变量。为此,该区将深化“新农人”引育行动与推进青年入乡综合改革并联协同,不断强化资源保障,全面营造青年入乡发展良好生态,积极打造乡村人才“雁阵”,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发展空间上,余杭一方面整合各镇街闲置资产、特色产业及乡村文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重点建设青年入乡集聚点,片区化打造创业孵化平台,让他们拎包入住、轻资产运营。由此,农村闲置资产得以盘活,年轻人自然把乡村当作创业热土。目前,全区已建有大径山未来市集、鸬鸟汇林双创等4家乡创空间,招引实体入驻企业60余家,全年营业收入超1亿元,吸收周边就业人数550余人。
  
  资金上,余杭向来不吝对入乡人才与项目提供各种补贴。对入乡青年在余杭乡村实施科技创新、电商直播、乡村文创、影视旅拍、运动休闲等产业创业项目及创建乡创空间,给予全方位支持。另外还有“技能共富贷”等“以技授信”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全力营造青年入乡发展的最优生态圈。
  
  青年人才来到乡村,为了让他们安心创业,能够享受美好生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尤为关键。对此,余杭一体推进城乡水网、充电网、物流网等体系布局,打造城乡互联互通、同质同标的基础设施,同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乡村教育资源,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老一小”公共服务等农村生活服务配套,为乡村创业者解决后顾之忧。今天的余杭乡村,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以流量经济激活乡村,让文化标识破圈传播,正实现“青年流量—人才扎根—产业振兴”的闭环发展。
  
  据介绍,接下来,余杭还将继续聚焦人、地、财三要素,从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村级留用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农业标准地、集体林权制度等小切口深化改革,形成城乡融合新格局。展望未来,以余杭区“未来中国·余杭样板”发展轴为“主引擎”,带动高端都市休闲生活产业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区两翼发展,立足城市重要新中心,余杭这个全省经济大区、科创高地,正勇挑大梁、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筑起城乡共富、城乡共融、城乡共美的新高地。
  
  
[工业] 共筑产业合作新生态 赋能汽车产
[工业] 我国低碳冶金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方
[农业] 四中全会首提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林业] 广西为世界贡献红树林保护的中国
[林业] 广东东莞开启智慧护林新范式
[旅游] 广东着力做好文旅+文章
[林业] 福建武平打造集体林改促共富新样
[林业] 福建莆田系统推进助力海上森林重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公文岂能东拼西凑
光明时评:绿色消费就在身边
定金≠订金 双十一网购出现纠纷
补短板巩固垃圾分类成果
年轻人消费回归理性 双11如何
看旧品新话老街
奋进十五五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城市更新 老钢都也能很宜居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单村独斗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